(三)对国力方程的评估

运用国力方程来测算评估综合国力,标志着国力研究实现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变,是国力学研究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跃。然而,迄今, 中外研究国力问题的学者们在许多问题(包括基本构成要素)上均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往往是在指出他人理论不足的同时试图提出自己国力方程。这些国力方程有的差别很大,有的虽然形式类似,但内容又各不相同, 因而对各国国力的测算结果也大相径庭。应该说,这些各不相同的国力方程均有它们的可取之处,也有它们各自的不足。这反映了不同学者在时代背景、政治背景以及认识方法上的较大差异。其主要分歧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国力要素的不同认识:**综合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这是国力研究中的最基本的问题。然而自开始研究国力至今,却从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克莱因认为仅包括基本实体、经济能力、军事能力、战略目标和国家意志 5 要素。而日本综合研究所则认为是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我国学者黄硕风又提出 7 大要素:即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其他学者又有他们不同的分类法,仔细分析他们所列举各要素的具体内容。无论是具体构成部分,还是其组合方法均

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的国力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对国力的计算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克莱因的国力要素过于简化,完全忽略了科学技术等对国力的影响和作用。这就使其国力的计算公式带有极大的片面性。因为在当代,科学技术不仅是构成各国国力的重要要素,而且也是各国迅速提高本国国力的重要手段。从理论上讲,国力的要素不管采取什么分类法,在具体计算时应包含全部国力的要素。但实际上,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有所取舍。正是在取和舍的问题上,各国的国力研究者在观点上出现了分歧。

  1. **对“软”、“硬”要素的不同认识:**当前,国力理论界普遍都认为, 国力要素有“软”、“硬”之分。所谓“软”国力是指那些无形的国力要素, 以精神和智力形态存在,一般都是无法计量的。所谓“硬”国力指有形的国力要素,以物质形态存在,一般是可以计算的。就对国力的贡献讲,“硬” 国力是基础,而“软”国力则决定“硬”国力的有效发挥程度,是一种倍数关系。因此“软国力”和“硬国力”对国力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对“软”、“硬”国力要素的划分是比较明确的,但对科学技术的归类问题却有不同认识,如丁峰峻在其国力方程中将科学技术归入“软国力”的范围, 而日本的“三元要素”学派,以及我国的黄硕风都将科技列入“硬国力”的范围。笔者认为,科技力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既有可以计量的“硬件”, 如科技人员数量,科研经费多少等,也有无法计量的“软件”,如科技人员的质量以及社会科学或基础理论科学的发达程度等等。因此,科学技术作为国力要素,在两个方面均应有所体现。但主要应将其作为“软国力”,因为就其对国力的影响而言,其作用与其他“软”要素一样,是国力的“倍增器”, 科技水平高,就能更大程度发挥、发展现有的硬国力。

  2. **对各要素对国力影响大小的不同认识:**古今中外的国力研究者们在 论及各要素对国力的影响的时候,往往都有所侧重,如古代的重农国力学派将农业置于优先地位,而重军国力学派则偏重军事实力。近代又有了重商贸财政国力学派(以英国亚当·斯密为代表)和重海权国力学派(以马汉为代表)、重陆权国力学派(以麦金德为代表)。在当代,不同的国力学家也有不同的认识,如克莱因特别注重经济能力与军事能力在国力诸构成要素中的地位,其设定满分均为 200 分,而对作为基本实体的人口和国土面积则总共

只有 100 分。可见其偏向是很明显的。像这种对各要素对国力影响大小的不同认识,会使在相同的国力方程式下估算的结果差值很大。

  1. **对“软”要素的不同评价:**所谓“软”要素即是无法计量的国力要素,如国家意志、国家凝聚力、政府质量等等,由于它们无法计量,也就没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这样不同的国力学家在给不同国家的“软”要素打分时, 往往是主观的,因而计算结果也带有很大的主观色彩。克莱因就曾多次说明, 对无形东西的评分是“高度主观的”,因而是可以争辩的。由于对国力中的无形要素评分的高度主观性,其评价结果不同也就可以想见,同时也就出现一个问题,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国力评估,是否符合实际,出入到底有多大, 这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 **对经济发展指标的不同认识:**多数学者均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但随着环境、资源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正在提出异议,认为以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为主的传统的经济指标,既没有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成本,也没有反映一国的全部产值。

就生产成本来说,目前的统计数字均未把砍伐森林水土流失、资源枯竭等的长期负效应计算在内。就产值来说,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并未包括无工资收入的劳动,如家务劳动、自己生产的蔬菜和粮食等等, 据统计,在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里,没有被官方统计的劳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75%。因此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一国经济实力是不全面的。在看数量指标的同时还应看质量指标,目前,联合国统计处及有关机构已经提出“环境因素调整后的国内净产值”、“人类发展指标”、“可持续的国民收入”等新指标,以比较客观地评价一国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水平。

由于国力学家们对上述这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因而国力理论,包括国力方程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国力的计算结果也就必然有所差别。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由于影响国力的诸要素中包含着许多无形的、不可计量的“软”要素,因此国力本身也是不可计算的,至少是不可能准确估算的。对国力方程的认识也应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它们为我们估算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又要看到,这仅仅是作者或某一研究团体对各国国力的“高度主观的”评价,是一家之言。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力研究没有科学价值,而是说目前的国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就我国而言,也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力开展国力理论研究,为我国的综合国力能稳定、持续而迅速的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