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政治地理学从其本世纪初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时起,就引起人们的注意,发展较为迅速。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德国的地缘政治学成为法西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依据之一,从而受到世人与学术界的批判。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因为对错误的、反动的观点的批判,才能为正确的、科学的论点的发展开辟道路。但是值得惋惜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批判地缘政治学中的错误观点的同时把地缘政治学也一并打入“冷宫”,很少有人去问津。这不当之处也是不言自明的。例如,武器往往被侵略者作为工具来攻击被侵略者,但是武器绝没有被人所放弃,并被用作反侵略的武器。

但是,地缘政治学与政治地理学并未完全中断。在二战中,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却提出了“边缘地区”学说。美国政治地理学家柯恩则一直研究世界地缘政治格局,60 年代他就提出“分裂的世界”的图式,并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修改其内容。更重要的是,一些外交家始终关注全球战略问题, 以致于与地理关系十分密切的“地缘政治”则成为他们经常使用的术语。因此,政治地理学,特别是地缘政治学又成为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和一个热门话题。这说明,政治地理学是与现实有着紧密联系的科学,特别是在当前世界日益多极化的形势下,国际关系与国际形势是十分重要的,是世界所有国家、集团与各种大型组织所关心的。

我是一个《参考消息》报长期的读者,从其发行以来,除“文化大革命” 中一段时间未能阅读外,一直订阅。因此,对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及国际问题很感兴趣。1989 年,在部分学生要求下,我开始讲授政治地理课。为了教好课,就不得不更自觉地收集、学习有关政治地理方面的资料与理论,同时, 对政治地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这次应高等教育出版社之约编写此书。这本书作为高校地理系学生的教材,其目的也是想在高校中进一步推动政治地理学教学。我认为,我国是个大国,其政治地位、经济力量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作为一个大国,仅有对世界的政治地理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在地理界内外大力发展政治地理教育来弥补这一不足。

如何写好此书,我思考很久。我一方面将收集到的几本西方国家的政治地理学教材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总结自己几年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反复思考,最后决定此书的框架体系如下:

  1. 首先确定本书包括国家级的政治地理与国际级的政治地理两部分。并对国际级政治地理部分的份量适当加强。

  2. 除注意传统政治地理学中的国家级的国家空间特征内容,并加强了国家起源与民族、综合国力等内容外,同时增加了政治地理学中新发展的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与选举地理部分。

  3. 为了增强本书的理论性,分设国家的政治地理学理论和地缘政治学的各家学说两章。前一章根据拉采尔、哈特向、琼斯和卡尔·德兹四人的原著, 介绍其理论主要内容。地缘政治学各家学说一章中,除介绍拉采尔、马汉、契伦、麦金德、斯皮克曼、柯恩、亨廷顿等人的地缘政治学说外,还介绍当代外交家与学者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关于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见解。另外, 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变化的周期与政治经济的因果的学术见解也做了介绍。

  4. 考虑到地理系学生历史背景知识的薄弱,本书通过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政治格局、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与前景各章使读者能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了解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使理论与实际能紧密结合,并从中能基本掌握用地缘政治学理论去认识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些变化。

参与本书编写的有:王正毅(第一章的大部、第三章),沈伟烈(第一章的政治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楼耀亮(第五章),李亦鸣(第八章,与王恩涌合编),王恩涌(第二、四、六、七章),王恩涌与李贵才(第九、十章)。

该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特此感谢。

由于我们能力所限,错误之处恳请给予批评和指正。

王恩涌 1996 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