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

美国长期在门罗主义影响下,不大介入欧洲诸国的事务。但是,一战的现实使其不得不参与战斗。在战争结束后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对参与国际事务持理想主义的态度,但是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想仍然占上风,参议院既拒绝批准威尔逊已签了字的和约,又不批准参加美国建议所组织的国际联盟。二战的形势发展,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的根本利益,美国遂参加了大战。正是这种形势的需要与 30 年代欧洲的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盛行,使美国出现一批地缘政治学家,开展了地缘政治研究。其中斯皮克曼所提出的“边缘地区” 学说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对现实亦起着重要作用。

斯皮克曼教授是美国 40 年代初的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当时,正值二战时期,美国亦刚刚参战,战争吸引了全体美国人的关心。斯皮克曼除了发表著作以外,还作了大量的讲演。不幸,在战争还未结束的 1943 年 6 月病故,未来得及将其形成的地缘政治思想写成专著。但是,他的同事们根据斯皮克曼教授生前的著作与讲演稿进行整理编写成《和平地理学》一书,于 1944 年出版。

由于当时地缘政治学中,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十分流行、影响很大, 可是斯皮克曼却提出与心脏地带理论相反的理论,即边缘地区学说,所以引起学术界和人们的兴趣与注意。

  1. 对麦金德理论的分析:《和平地理学》首先分析麦金德心脏地带学说不足之处。麦金德认为,心脏地带是具有陆上交通的优势与经济潜力高的地区。

在气候上,苏联虽然面积相当大,但其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很小。农业生产的中心仍在西俄罗斯,而不在西伯利亚,并不具有巨大的农业生产潜力。从矿产与能源看,目前资源仍然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虽然苏联政府尽了很大力量将工矿业向东部转移,但很难对其实际与潜在重要性作全面估计。

该地的铁路、公路与航空交通均有发展,但气候、地形与距离等条件仍

是发展交通方面重大障碍。其实力与距离的反比例规律在此地仍然有效。在最近的将来,中亚无疑仍然是一个实力潜力相当低的地方。

对麦金德所指的内新月地区,即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来说,无论是从人口、工农业生产条件,一般都比心脏地带要优越。

再从欧亚大陆的形势看,麦金德认为,大陆心脏地区的游牧民族部落为俄国有组织的实力所取代时,向外压迫边缘地区国家的势态仍然存在。在 19 世纪时,其向边缘地区扩张及寻求出海通道为不列颠海上势力所阻拦。不列颠帝国建立的包围欧亚大陆的形势,是由其海军控制周围海道而实现的。

麦金德深信,欧洲大陆上的冲突也一定循着陆海势力对抗形式。这是 19

世纪的英、俄冲突的形式。斯皮克曼认为,从 20 世纪初开始,即在麦金德

1904 年与 1919 年文章中,强调俄国陆上势力与不列颠海上势力之间不可避免的历史性的对抗的观点。但是,事实上,两国的对抗从来就不是不可避免的。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拿破仑战争、一战和二战中,不列颠帝国和俄罗斯两国都是站在一起反对拿破仑、威廉二世和希特勒所控制的边缘地区的侵略国家的。

从历史看,总是某些边缘地区的国家和大不列颠对抗,而另一些边缘国家和俄国,或者是不列颠和俄国一道对抗一个统治边缘地区的强国。因此, 麦金德强调东欧和心脏地带的战略重要作用的三句名言是错误的,是缺乏历史与现实事件依据的。

  1. **美国的战略利益:**从美国情况看,《和平地理学》一书提到,美国在 30 年内已两次卷入战争,对美国的安全威胁都是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眼看要被一个单独国家所统治之时。1917 年,一战中的德国在结束与苏战争时, 似有可能独霸欧洲。日本在远东于 1915 年借机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1918 年又入侵西伯利亚。如果不遇到抵抗,德、日有可能分别占据欧亚大陆东西两个边缘地区。

日、德两国后来仍然坚持其侵略扩张行动,分别从 1931 年和 1939 年开始,并通过二战,使其扩张地域达到高峰。日本控制范围从中国东北直到新几内亚岛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托雷斯海峡;德国则从挪威直到北非的西海岸。二战的进程表明,欧洲的势力均衡对世界的重要性。麦金德亦对心脏地

带概念作了修改,承认边缘地区的重要性,承认了英、美、俄为防止德国扩张而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心脏地带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能够控制欧洲及左右世界未来和平的只有英、美、俄三国形成的海陆势力的联合。

《和平地理学》一书对保卫世界安全的战略进行了分析。从二战来看, 各个战线和各个战区都是相互联系的,彼此构成一个整体。虽然欧洲和亚洲的远东分成两个战场,但它们是整个战场的两个部分。战争的总战略须从世界实力中心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世界实力中心有北美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欧洲的沿海地区、欧亚大陆的远东沿海地区以及印度地区。

在这些地区之间的地理关系中,西半球的实力中心能够为一种联合的欧亚潜在势力所压倒,因为欧亚联合的潜力拥有十倍于美洲的人口和两倍半的土地。即使新世界工业生产力与旧世界几乎相等,但一旦欧亚边缘地区联合, 包括美国在内的美洲就处于被包围之中。因此,不论在战时,还是在和平时, 为了美国利益,须防止上述形势出现。

为取得战争胜利,美国须改变其百年来实行的单纯依靠海上实力的传统政策,必须参与陆战,须与陆上大国配合。而这次大战,幸而有苏联与中国

参与,并提供陆上根据地,便于从那些地方开展陆上战斗。

二战以来的实践证明,海军如无空军的支援与配合,难以单独参加战斗与发挥作用。而空军在航空母舰的配合下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仍不如陆上的基地来得重要。只有不断延伸的空军基地才能使空军活动范围不断向前推进。这样才使战斗机保护航程始终能配合战斗需要。反过来说,空军就是飞机加基地。基地需空军保护,亦需陆、海军保护。现代战争需海、陆、空三军配合,同时亦需后勤支援。后勤工作需要各种交通工具,没有确保物资供应的交通线,就无法取得现代战争的胜利。

二战有两个主要战区,每个主要战区又都成三角形、每个三角形又都有两个海陆两性的边与一个大陆边。苏联介于两个战场之间,有完整的陆地领域彼此相联;美国亦介于两个战场之间,但需分别跨过大洋,进入海陆两性的边参加战斗。

对德、日来说,他们既要开展陆上战斗,又要开展海上战斗,也是要进行两个方面,两种类型的战斗。虽然他们认识到,这一点是对他们的最大不利之处,企图在时间上错开,即在某一段时间内,只进行一个方面,或一种类型的战斗。可是,他们并未成功。德国先向东打败波兰,继而向西击溃法国,还在同英国交锋时,又转而向东进攻苏联。原来,德国想击败苏联,以整个欧洲陆地为基础再进行海上战斗。结果,进攻苏联失败,反而陷于两面受敌之境。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也是未能解决在中国的战斗,不但不能集中兵力于一个方面,也是不得不在两个方面进行战斗。如果没有苏联与中国在大陆战场的力量,则美国在欧洲沿海地带和太平洋的岛屿上登陆也不足以击败德国和日本的势力。

美国在这场战斗中,不仅在欧陆边缘与太平洋诸岛上同德、日展开战斗, 而且还要运送相当数量军需物品以支援苏联和中国对德、日的战斗。但是, 由于这两个战场的正面战斗使外来供应路线极其困难。北冰洋的冰封和西藏高原的高山给予这种供应极大的限制。

  1. **“边缘地区”理论与美国策略:**在《和平地理学》一书中提到,东半球的势力冲突有四类:一是在大陆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区之间,二是在边缘地区内的各势力之间,三是海上势力与大陆沿岸之间,四是西半球的参与。历史上,草原民族对边缘地区的袭击,斯拉夫民族和条顿民族对东欧争夺, 以及近代英、俄及土耳其与俄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抗,中、俄在边界地区的矛盾都属于第一类冲突。第二类冲突有西欧、德、法之间的力量平衡与矛盾。第三类冲突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第四类如两次大战中美国的参战属之。

美国对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有可能被一个强权国家控制的情况下才参与的。如果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真的被强权国家所完全控制、则美国等于是被处在两洋以外的大陆所包围,届时,美国就会处于危险之中。每次参与发生于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战争,不仅需海上强国的配合, 而且还需陆上大国的协同,使美国可以方便地使用其海、陆、空的基地,同陆上国家一起取得战争胜利。

根据两次大战都发生边缘地区,而且都是通过海权与陆权国家联合击败边缘地区国家的现实,加上边缘地区在经济、人口等方面的力量都超过心脏地带的条件下,斯皮克曼认为,麦金德对心脏地带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估计是错误的。于是,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如果归世界的强权政治需要一个口号的话,就必须是“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着欧亚大陆;谁支

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

针对这种形势分析与估计,要防止边缘地区强权大国的出现及其所产生的威胁,对美国所应当采取的对策,《和平地理学》书中提出:尽管有一个共同承担义务而结合在一起的国际组织,美国仍将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因为一个大国不讲究实力就意味着终究要被征服和灭亡。战后,美国与英国、苏联仍应合作才能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安全制度提供基础。为了美国对安全制度有执行义务的能力,三大国间形成均势,欧亚大陆边缘地区安全事务的参加者的美国,为维持地区实力平衡,需在边缘地区建立必要的军事基地。

由于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区学说是在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与战争的形势发展不相符合之时,而且在美国以其巨大优势参与战争情况下形成的学说。因此,该学说符合当时战争发展的现实,其所提出的政策亦适合美国走出孤立主义,要在世界事务中建立其主导地位的步骤,故对美国战时与战后的对外政策亦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