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国集团的分化

美国集团也如苏联集团一样,出现分化,亦同样出现在东、西两面,即西面的西欧、东面的日本。

  1. **在西欧:**在西欧,与美国关系重要的是英、法、德三国。英国在二战时与美国是共同对抗法西斯的同盟国。战后,英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地位都处于衰落中,虽然在领导世界的作用上及对世界重要战略要地的控制上逐渐被美国所取代,在某些问题上也与美国发生尖锐矛盾(如英、法于 1956 年苏伊士运河事件武装侵略埃及,与美国发生严重矛盾)外,但国际大部分问题上,由于英国在对抗苏联集团对西欧施加影响,以及维护对殖民地控制上都需美国支持,所以美国可以说是英国的良好伙伴。

法国传统上是欧陆国家,虽然在一战中与英国,二战中与英、美都结成盟国,但是在战争以前,对欧洲大陆,特别是对德国的政策上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分歧。这说明,法国的传统的欧陆政策与英、美有一定的矛盾。法国在战后,经济极度困难,政治不稳,需要美国的援助与支持,特别是面对苏联集团所产生强大的政治与军事压力,必须有美、英力量的支持以保证安全。

可是,到 50 年代的末期,法国的经济不但恢复而且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戴高乐在法国的重新执政,为了确立法国的大国地位和西欧的盟主地位, 这就必须向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主地位与一统天下挑战,强调自己在国际舞台的特殊地位与形象。

德国是一个战败国,又被四国占领,处于分裂状态,介于东西两大集团之间,与战前的形势完全不同。但是,西德的地理位置处在西欧的前沿阵地, 与东欧对峙,在美、苏两集团对立情况下,居于重要战略地位。所以被拉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重要成员。由于其战败国身分,加上周围国家的恐惧心理,政治地位低,难以发挥较大作用,与法国的联合就可以提高其地位与作用。可是,亦要注意平衡与英、美关系使其不致招到其反对。另一面, 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亦要注意自己的东方政策,不要使两部分德国人陷于永远分离与对立状态。正是其地理区位,政治现实所形成的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西德的政治选择的必然性。

  1. 法国的独立政策。在战后,担任法国临时政府领导人的戴高乐认为,德国的崩溃,欧洲的分裂、苏、美的对立,都给法国提供意外的机会。这就是建立法国领导的“斯拉夫、日耳曼、高卢和拉丁各族之间的协作”,就是 “从政治、经济和战略观点出发,把靠近莱茵河、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的国家联合起来,使这个组织成为世界三大势力之一,在必要时,使它成为苏联和盎格鲁-撒克逊两大阵营之间的仲裁者”。当时,法国在强大的美国、逼人的苏联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戴高乐的想法只能落空。戴高乐也于 1946

年 1 月 20 日决然辞职。

到 50 年代末期,世界形势已有较大变化,法国的经济已走出困境有了新

的发展,可是 1958 年由于法国驻阿尔及利亚将领的公开叛变而带来全国性的混乱,法国总统呼吁戴高乐前来共商大计。6 月 1 日,国民议会授权戴组织政府,并授予戴以六个月的全权处理新宪法的制定及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的特别权力。

1958 年 9 月 25 日到 10 月 14 日,以多数票通过新宪法,使法国从第四共和国进入第五共和国,国家由多党议会制共和国变成实际上的总统共和国,大大扩大了总统和行政的权力,调整了总统和议会关系。总统是国家元首,集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有权任命总理和组织政府、任

命文武官员、主持内阁会议、签署法令、发布法律及解散议会。

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和发挥法国在西欧的核心作用,采取的措施与对策如下:

首先,实现法、德合作。从历史看,从普法战争以来,两国战争互有胜负,成为欧洲对立的主要方面。正是因为双方的发展都是以战胜与制服对手, 实现其政治战略。结果两次大战法国都是战胜国,可是在世界上的地位却一落再落。因此,使法国认识到,实现西欧的统一,法国的核心作用必须是以法、德合作为前提。

在戴高乐重新任职时,于 1958 年至 1962 年法、德两国首脑多次互访、会谈,共同认识到,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形势下,西欧不能成为美国的工具,不能永远指望美国,建立一个联合的欧洲是必要的,两国要从过去的世仇变为坚定的朋友,因此,必须加强法、德合作。两国遂于 1963 年 1 月 22 日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

《法德合作条约》虽然实现了法国走向独立自主,走向西欧联合的重要一步。但是,德国亦考虑到自身的利益,不能单纯跟着戴高乐走,要在英、法、美之间找平衡点,所以在联邦议院通过该条约时,加上一个序言,阐明该条约不影响德国的多边条约的义务和促进欧洲与美国的密切合作,以及北大西洋防务的一体化,英国在内的欧洲联合。

其次,退出北约的军事一体化组织。法国认为,北约组织应是个彼此完全平等的主权独立国家的联盟,不能是个含有主从关系的组织。1958 年 9 月戴高乐于致英、美的备忘录称,在北约组织中应建立一个美、英、法三大国组成的理事会,掌握世界政治和战略问题的决策权。英、美拒绝了法国的意见。

为此,法国为维护法国的独立,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其不再受北约组织的限制。从 1959 年到 1964 年,法国先后宣布撤回北约组织中的舰队,收回原定在战时归北约组织指挥的几个空军部队的指挥权,迫使驻法国的美国战斗轰炸机离开法国,以及撤回在北约组织中任职的法国军官。最后,法国于1966 年 3 月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并迫使北约理事会于 10 月从巴黎撤到布鲁塞尔。1967 年 3 月,迫使北约司令部连同驻法的美军撤走,并取消美在法的 9 个空军基地,40 个军事设施。

另外,戴高乐还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核力量。1960 年 2 月,法国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此后,为坚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法国拒绝了美国所建议的多边核力量计划。1963 年 7 月 29 日,戴高乐谈到在莫斯科由苏、美、英三国草签的部分禁核试验条约时指出,他们双方都拥有可以毁灭全世界的武器, 谈不上他们放弃这种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还要继续发展独立核力量。法国无意签订莫斯科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

第三,法国调整了与有关国家的外交政策。在战后,法国的对外政策大都受美国的影响。在法国对德和北约采取新策略后,也必然需要调整对某些国家的外交政策。其中主要是对中、苏两国的关系。

戴高乐看到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大国,而且与美国处在对立地位,与其搞好关系既是提高自身的地位,使自己的独立力量摆脱美国的影响,又是与苏打交道的一个制约力量。1963 年 10 月,法国前总理访华进行半官方试探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富尔在中国会见了毛泽东与周恩来。

经过建交谈判,两国很快达到协议,法国不顾美国多次反对,于 1964

年 1 月宣布与台湾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法建交对中国来说,是突破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一个重要成果。

另外,戴高乐考虑到在美、苏冷战对峙状态下,改善对苏关系既对缓和紧张局势有好处,同时也可利用美、苏矛盾以发挥法国在其间的“仲裁者” 的作用。因此,于 1960 年与 1966 年,两国领导人进行互访,会谈中强调相互谅解与合作。双方不但签订了一系列经济合作协定,还接通了联系爱丽舍宫和克里姆林宫的绿色电话。但是 1968 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动受到法国的严厉谴责,使法、苏关系的改善受到影响。

  1. 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在战后,联邦德国原来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即完全倒向美国一边。到了 60 年代,西德的经济已有很大发展。而美国此时,由于进行越南战争处于内外交困中,在与苏争霸中,力量有些下降,特别是在核武器方面,苏联有了较大的发展。在 1962 年,美国拥有洲际

导弹 294 枚,苏联只有 75 枚,到 1969 年,美、苏分别达到 1054 枚和 1050

枚。到 1970 年,苏已有 1300 枚,开始超过美国。使西德感到原来采取倒向美国的政策已行不通。社会民主党执政后,正式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上,与东方达成相互谅解; 承认欧洲现状,改善与苏联、东欧各国关系;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发展相互联系。

联邦德国看到自己的地理区位是介于东、西方之间,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甚至在思想文化上都属于西方。而东、西方的冷战对峙的形势看来会持续下去,原来想依靠西方实现国家统一已不太现实。自己处在东、西方对立的前沿,如继续采取原来政策不但彼此的对立与隔阂加深,而建立相互联系,加强经济交流,承认现状,可以相互了解,增加信任,缓和局势, 发展经济。这样,对联邦德国来说,搞好两面关系总比只倒向一边要好。当然这一切必须立足于西方阵营基础上,否则就会失去其推行新东方政策的前提与条件。这点联邦德国是清楚的。

虽然早在 1955 年,联邦德国就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但彼此仍处于对立状态。另外,联邦德国坚持不同与民主德国建交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这种情况当然无法与苏搞好关系,更无法与东欧国家及民主德国建立正常联系。

所以要搞好与这些国家关系,首先要承认东、西方分裂现实,边界的现实,两个德国并存的现实。正是在这个前提下,联邦德国于 1970 年到 1972 年与苏联、波兰签订《莫斯科条约》与《华沙条约》,宣布“严格尊重欧洲各国的领土完整和目前的边界”,与民主德国的《基础条约》规定两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正常的睦邻关系”,“哪一方都不在国际上代表对方”。通过这些条约,实现彼此关系正常化。1973 年 9 月,两个德国同时加入联合国。在欧洲的中部出现了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1. **在日本:**日本与联邦德国有类似之处,是战败国,被美军占领。在对外关系上,完全是对美国的一边倒。长期以来,日本是美国集团的重要亚洲成员,与苏、中处于对抗状态。

对日本最大的冲击是 1972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与中国建立起新的战略关系,使远东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日本在这种情况下,需对自己的对外政策作重大调整。接着,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亦于 1972 年访华,两国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样,日本原来倒向美国,与苏、中对抗的战略格局发

生根本性变化。经过调整,日本的对外关系大体是,同美国、西欧是同盟关系,同东盟、中国是友好协商关系,同苏联是对话关系。

在对美国关系中,原来在军事上依靠美国的安全保护,经济上依靠美国的支持与市场,政治上是以美国马首是瞻。到 70 年代,日本的经济经过 20 年的高速发展,已有很大提高,经济实力已追上联邦德国,成为西方世界的第二大生产国。加上美国在远东战略的变化,不能不影响到日本与美国的关系。

当时,苏联的核武器已大大加强,并取得对美优势,在亚洲则加速发展海军,不但舰只数量,而且总吨数亦超过日、美两国的总和。同时,苏联还利用越南的金兰湾为基地把海上势力向南扩展。所以,在日、美的军事战略上,主要是对付苏联。在力量的安排上,美国向日本提供核保护,日本则加强常规防御力量的建设与提高。日、美关系上是从原来的“伙伴关系”转为“同盟关系”。

在政治上,日本仍然在加强彼此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关系。在经济上,由于其增长速度快于美国,生产水平提高得比较快。在过去的日、美贸易中,日本是逆差,美国是顺差,到 80 年代情况发生相反变化,日本为顺差,美国是逆差。于是,日、美贸易上的摩擦日益严重,对两国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日本对美国依赖减少,对贸易摩擦日本态度逐渐强硬,但总的形势下,还不致于改变日、美两国在军事与政治上的相互依赖与同盟关系。

对苏联关系,日本是加强对话,缓和局势。苏联对日本是想加强彼此的经济联系,利用其资金和技术加速远东与西伯利亚的开发,同时通过这方面关系的加强以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关系。日本则利用苏联这方面有求于己迫苏归还北方四岛。由于苏在这方面难以满足日本要求,加上苏联在远东军事实力膨胀、侵占阿富汗等原因,彼此关系难以有较大变化与改善。

从以上情况看,在美国集团内,随着军事、政治与经济形势的发展,美国的地位在下降,其控制能力亦有所减弱。因此,在西翼的法、德,东翼的日本,其地位的不断加强,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外战略关系形势已成,联系到苏联与中国,也就是在 70 年代开始在两极世界体系的变化下出现五极的倾向。也就是说,多极的世界开始显露。不过,两个超级大国仍十分强大,其他极的力量与其还不成比例,作用与影响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