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

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各国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胜败和在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未来的经济实力。财富在平时是影响国际政治的重要因素,战时则可以迅速转化为军事力量,因此,世界各国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以取得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现代战争对经济的依赖已经越来越大,可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保证,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和进行现代化的战争。

首先,强大的国防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作后盾。国防力量的强弱取决于武装人员的数量、质量和武器装备的水平,而要维持一定规模的军队,并具有良好的质量和优良的装备,都需要以经济能力作基础,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造价越来越高,更加重了军事对经济的依赖程度。如战后 40 多年中,美国一支步枪的造价由 50 美元增加到 160 美元,一辆坦克由

10 万美元增加到 240 万美元,一架战斗机从 20 万美元增加到 3 000 万—4 000 万美元,而战略轰炸机、航空母舰、潜艇等的造价更高达上亿或几亿美元。因此不论是平时还是战时,要装备并维持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必然要花

费较大的军费开支。美国 1986 年的军费高达 3050 亿美元,苏联 1985 年的军

费也达 1600 亿美元,即使在世界形势全面缓和的情况下,美国的军费(1994

年)也达 2000 多亿美元,日本达 470 亿美元。第三世界国家为了改进武器装备,也不得不大幅度增加军费,以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可见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只能是纸上谈兵。

其次,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战争的破坏力及消耗量都有极大的增加, 这也提高了国民经济对战争进程的决定作用。如 1973 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

才 18 天,双方损失坦克高达 3390 辆,比当时美国在欧洲驻军的坦克总数还

多 1000 辆。以色列平均每日消耗弹药 8000t,战前储备的 10 万吨弹药,仅

十几天就消耗殆尽。据估计以色列作战每小时要花费 1000 万美元。而 1990

年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消耗更是高得惊人。空战期间每天耗资 2.95 亿美元, 地面战争期间则每天平均耗资 5.2 亿美元。40 多天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共 600 多亿美元,科威特损失 600 多亿美元,重建尚需 700 亿—1000 亿美

元;伊拉克的损失则大于 2 000 亿美元。这还仅仅是局部战争的代价,假如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那么其消耗和损失则远不止此。因此,现代战争是国家间综合国力的较量,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经济实力,谁的经济力量强,谁的经济潜力雄厚,谁就能支持战争,赢得战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总体战。对此,恩格斯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无论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获得胜利,没有经济条件和资源,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一句话,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经济“帮助暴力”取得胜利的例子在中外战争史上是很多的。二战中, 美国等盟国的胜利就是很好的说明。可以说,二战中美国的参战是战争双方综合力量对比的重大转折点,虽然美国战前的军事力量并不强,陆军只有几十万,海军也在珍珠港事件中受到重创。但美国拥有当时世界第一位的经济实力。美国参战以后,这种经济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的军事力量,使战场力量对此发生了有利于盟国的变化,并最终战胜了德、日等法西斯国家。因此经济实力是一种潜在的战争力量。正是基于这个观点,今天作为资源和国土面积小的日本才在综合国力排名中能居于世界前列。也正是基于上述观点世界各国目前都在全力发展本国的经济。

经济实力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等基本要素。其中工业生产能力是经济实力最为重要的标志。

美国学者摩根索在《国际间政治》一书中指出:“处于领先地位的工业国家实质上就是大国,并且工业化等级上的变化,无论是向上还是向下变化, 都必然伴随着或导致权力等级上的相应变化”(第 164 页)。英国曾在世界

上建立起比自身国土大近 100 倍的殖民体系,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从 18

世纪下半叶起称霸世界 100 多年。这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实力在当时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据统计,到 1860 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总量的 53%,煤和褐煤产量占 50%,现代工业能力占世界的近 40%,其商船吨位超过荷、法、美、德、俄等国的总和,因此,美国的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第 180 页)说:“英国之所以强盛,乃是由于它拥有现代化的,产生财富的工业,以及这种工业所带来的好处”。后来随着英国工业生产能力在世界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大英帝国也就日渐衰落。而后起的工业国家如美国、

日本、德国等凭借自己的工业实力,超越英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工业生产能力也是将潜在国力转变为现实国力的重要条件。以印度为例,印度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生产钢材所必不可少的锰矿。但印度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缺少与其丰富原料相适应的工业设施。被看作潜在强国的前苏联,也只有在 30 年代进入先进工业强国的行列以后,才成为实际的强国。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能力比较落后。因此,发展并振兴工业,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先进的国防工业是国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对战争胜负有着重要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武器装备越先进越容易在战争中占据主动。然而所有的武器装备,从自动步枪、车辆到飞机、导弹等武器的制造均依赖于国防工业,因此一旦战争爆发,国家之间的国力竞争就主要转化为生产更大、更好、更多军事装备的竞争。而“工厂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工人的技术知识,工程师的技巧⋯⋯所有这些都是国家权力所依赖的因素”(摩根索,国家间政治.164)。

一个国家的农业生产能力往往决定了,该国的粮食能否自给。一个农业生产能力强,粮食能够自给的国家,比一个不能自给,并且必需进口食物或处于饥饿状态的国家,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因为粮食不能自给的国家,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只要它进口食物的能力受到挑战,就可能威胁到这个国家的稳定和生存,对人口众多的大国更是如此。粮食不能自给的英国在二战期间受德国潜艇和空袭的威胁时就曾面临这样的挑战。而像美国这样粮食能够自给有余的国家则可以在战争中使人民免遭饥饿的威胁,以使政府能更专心地推行其国内外政策。因此,农业生产能力也是国力较量中的一个重要砝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稳定和四化大业的成败。因此我国领导人始终把我国的农业放在基础的重要地位。

此外,在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 也是该国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竞争能力是指一国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额(尤其是出口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很强,就可通过对外贸易增强该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也说明该国现在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相反,如果一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弱,则说明该国的经济实力较弱,而且其经济和国力还将继续受到损害。

总之,经济实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冷战结束, 世界形势日趋缓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战” 将成为世界各国较量的主战场,它将涉及到战略资源争夺战、贸易保护战、货币汇率价格战等诸多领域,并将对各国的综合国力乃至世界未来战略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