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英、美世纪与康德拉捷夫周期

康德拉捷夫周期是从 1770 年开始的,到现在大约是 200 年,四个周期, 恰好与英、美两个大国的世纪相符,其各占两个周期。这充分表明政治机制

是世界经济出现周期重组中的一个不可缺乏的组成部分。

在 P.泰勒的《政治地理》书中,对此作了深刻的阐述。其要点如下。国家政治是世界经济变化中的重要过程。因为国家政治既不是个独立的过程, 也不是单纯的经济必要性的反映,而是有某种选择性。没有这种选择性就失去国家这一制度的存在的理由。国家机构为其所控制的集团的利益就有改变市场力的作用。所以,在自由贸易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没有一个“纯”的世界经济。一个国家的力量及其影响市场的能力,是由其支持者的力量与资源情况所决定的。大国可能推行一种“自由市场”经济,而弱国则通过保护主义来保护自己。这样,国家就起着一个介质的作用。这就增加了市场经济的极化作用。

在世界经济方面,相对位置对国家的重要性往往超过该国的绝对力量的大小。相对位置不仅指与其他国家的相对的区位,也指与世界经济中物质资源可利用性而言。物质生产的周期性就意味着,对实行不同政策的国家的机遇是随时间而不同的。在任何情况下,成功的国家总是有限的,每个成功的国家总是缩小了其他国家的机遇。即使“正确”的政策,也不可能使所有半边缘和边缘地区国家成为像核心地区国家那样。

霸权国家的兴衰与康德拉捷夫周期相关,则是政治与经济相关联的很好例证。根据沃勒斯坦因研究,英国在其划分的阶段中,A1 阶段(1790/8— 1815/25 年)的敌手是法国,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在 B1 阶段(1815/25—1844/51 年),英国由于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因而它在拉美和印度的商业方面战胜了对手,并且在政治上控制了印度。在 A2 阶段

(1844/51—1870/85 年),由于英国的伦敦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在生产、商业和金融方面的优势推行自由贸易政策。B2 阶段(1870/85—1890/96 年), 由于在英国以外的工业革命,德国和美国作为英国的对手出现,英国在生产效率方面不再能支配其对手。所以,在世界市场方面出现激烈竞争。英国此时则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试图维持其在市场的份额和在边缘地区的既得地位。

这个横跨两个康德拉捷夫周期的英国霸权的兴衰,其包括的四个阶段, 正好说明其上升、取胜、成熟和衰落过程。在康德拉捷夫的第三、四周期中的美国霸权的兴衰也是经历了与英国相同顺序阶段。其第一阶段(1890/6— 1913/20 年)是美国霸权的上升阶段,生产效率高,与德国竞争以取代英国。第二阶段(1913/20—1940/5 年)是美国霸权的胜利阶段,在商业上由于英国的自由贸易制度的失败而战胜英国,在军事上击败德国而消除此对手。第三阶段(1940/5—1967/73 年)是美国霸权成熟阶段,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 确定了美元在世界金融上的地位的自由经济制度,和纽约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表明美国霸权的垄断地位。第四阶段是从 1967/73 年开始,这时美国开始转向实施保护主义以抵制日本和欧洲的新对手。

上述的英、美霸权的兴衰与康德拉捷夫的经济周期变化有明显相关性, 从世界的地缘政治的秩序过程来看,亦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 F.H.欣斯利

(F.H.Hinsley)1982 年《现代国际系统的兴衰》一文资料,现代国际系统起始于 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那时法国的大革命与拿破仑发动的战争结束以后,欧洲的政治家有意识地设法建立一种跨国的政治系统,使破坏和平的国家难以获得行动的机会,从而维持了欧洲的和平。正是以这一新的出发点,

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权力配置,这就是所说的第一个世界地缘政治秩序。在地理上,这个系统包括两个地区。一个是欧洲大陆,通过不定期的聚会以调整欧洲大国间的政治分歧,从而导致欧洲的合作。而在欧洲以外地区,则没有这种协调。正是这种世界秩序有利于英国霸权的兴起。这种世界秩序既可以使英国保持欧洲的平衡,不会受到大陆上的大国来的像拿破仑那样的挑战,又使英国在世界其他地方自由地发挥支配作用。这种世界地缘政治可以称之为“霸权和合作的世界秩序”。

这种秩序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 60 年代始发生变化。这一时期,世界发生许多重大变化,有美国的内战,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俄罗斯、奥斯曼帝国以及东方的日本的现代化的进展。这表明国际系统失去控制,上述秩序的解体。于是在 1870—1871 年,随着德国击败法国,德国帝国宣告成立,出现了第一个地缘政治的转折。这时德国在欧洲大陆居支配地位,使英国的平衡政策在大陆上失效。这样伦敦和柏林成为世界秩序的两个中心。虽然两强并立, 但德国忙于巩固其在欧洲的地位,英国则设法加强其在世界其他地方控制, 所以维也纳会议以来的长期和平仍能得以继续。这就形成“对立与合作的世界秩序”。

该世界秩序的持续时间较短,到 90 年代就失序了。法、俄于 1894 年结成联盟,使德国两面受敌。另外,欧洲在世界的地位,由于美国和日本作为潜在大国的出现而受到威胁。特别是英、德的对立使“对立与合作的世界秩序”失去合作而消失。19 世纪末,英国霸权显然已经过时,但仍然是个最大的政治大国。英国此时不得不修改其对外政策,构筑新的世界秩序。世界地缘政治的转折出现于 20 世纪初。

英国于 1901 年与日本签订海军协定,分别于 1904 年和 1907 年与法、俄缔约形成反德阵线。这都是形势所迫,英国不得不摆脱“光荣孤立”的政策, 并与宿敌法、俄联合,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这种在本世纪初建立的大国对立的地缘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 1945 年纳粹德国的被击败。由于美国的孤立主义,英国在本世纪的大约前半个世纪继续作为居支配地位的大国、形成地缘政治上的“英国持续的世界秩序”。二战后,该秩序就寿终正寝,美国在瓜熟蒂落之时才取代英国,成为霸权大国,在世界上居于支配地位。世界秩序在 1944—1946 年,由于战后美、苏由合作转向对立,向“冷战的世界秩序” 过渡。

90 年代,苏联的解体,标志冷战的世界秩序的结束,也表明美国的衰落。现在可以说是地缘政治上的一个新的转折期,它向什么模式的世界过渡则是许多学者与专家们十分关切的。本章第四节柯恩的 1991 年的新图式以及第五节中的各种地缘政治见解,都是反映对新的地缘政治的未来进行的探索。当然,与以前的各种地缘政治学说一样,也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作者所属的国家,阶级或集团观点、思想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