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帝国主义在亚洲的争夺
在 19 世纪中叶开始的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的同时,各列强也开始了对亚洲的争夺。当时,在亚洲拥有殖民地的国家只有英国、荷兰、西班牙,它们分别占有印度、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老殖民主义者葡萄牙只保留有东帝汉与印度的果阿等地。其争夺的地区,有中国、朝鲜、中南半岛以及西亚地区,参加的国家主要有英、俄、法、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 **英国对印度的加强控制:**英国在亚洲的殖民起始地区是印度。开始是与荷、法等国的竞争,当其战胜对手以后便开始巩固其地位,接着就以那里作基地参与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争夺,所以,印度在英国的亚洲殖民地中具有重要地位。
1761 年法国与英国在印度进行的战争以法国失败告终,1763 年在巴黎签约,法国除保留本地治里等原据点作商业用外,全部撤离印度。印度从此开始成为英国的独占殖民地。
英国 1763 年赶走法国,消除了外来的竞争对手;在 1764 年的勃哈尔战
役中,打败了莫卧儿末代帝王沙阿兰姆,迫使其投降,印度失去了中央统治者,英国从此开始自由地进行控制整个印度的行动。印度是个实行封建领主制度的国家,在莫卧儿王朝垮台以后,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即土邦各自独立。在 18 世纪后半期,印度境内有两个较强的独立国,一个是位于德干高原中心的迈索尔,另一个是北部的马拉特联盟。由于当时英国已占据南部的东、西海岸,为使所占领土连成一片,英国先从南方着手。通过阴谋、离间、收买、拉拢,从 1767 年到 1799 年,四次侵略战争,终于灭亡了迈索尔。对马
拉特联盟则利用其各邦间的不和、内讧,采取各个击破办法,终于在 19 世纪
20 年代战胜该联盟,占领德里,控制了印度的北部。于 1843 年和 1849 年又向西北进军,占领了信德和旁遮普。至此,英国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控制了印度全境。
英国征服印度后,采取“分而治之”办法,分印度为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直接统治区,占 2/3 领土,3/4 居民,间接统治区有大小土邦 700 多个,由当地王公管理。这种统治区互相交错,以便殖民者对其控制和监督。
由于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下的剥削压迫,破坏农村的公社与手工业,造成大批生活无着落、失业、失去土地的饥民,社会发生动荡。另外,在加强控制过程中,损害原来封建贵族利益。结果,发生了 1857—1859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反对英国统治者。起义最后被镇压。1858 年,英国为巩固其在印度的统治,取消东印度公司,改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
英国在经济上的影响就是把印度变成其所需要的原料供应地。黄麻是印度的特产,出口数量增长很快,1830 年仅 500 t,1857 年和 1909 年则增至3.5×104t 和 7.65×104t。印度原来并不生产茶叶,英国所需茶叶多经中国进口,但英国鼓励种茶,1854 年只产 226.8t,1885 年就达到 3.18×103t, 1900 年又增至 8.71×104t。原来小麦与油菜籽在 1870 年与 1840 年出口数量都微不足道,到 1914 年、1913 年却分别达 1.3×106t 和 1.5×106t。
另外,比较突出的是工业品方面,印度手工业,特别是棉纺业相当发达, 在 1815 年,印度出口到英国的棉织品的价值等于英国出口到印度的 50 倍。尽管英国是个工业国家,棉纺业已由机器代替手工,而且英国又是以纺织品出口数量之大而闻名。印度当时出口到英国的棉织品数量反而大大超过英国,说明其手工业发达,成本低有很强竞争力。但是,英国为保护自己工业, 实行保护税制。按此税,印度进口英国棉织品收 3.5%的税,而印度棉织品到英国,则要交高达 70%~80%的税。到 1844 年,印度进口英国的棉织品为 4.82×107m,为 30 年前的 53 倍,而出口的数量则降到 6.3 万匹,为 30 年前的 1/20。另外,又对印度棉花运进英国采取非常低的关税。在美国内战时期,英国感到原棉供应不足,又在印度大力发展棉花生产。这结果导致印度棉纺手工业彻底衰落,百万手工业者破产,生活陷入绝境。原棉纺工业中心达卡有 15 万人,到 1837 年减至 3 万人。总督本丁克供认:“悲惨的境况在商业史上是无与伦比的。棉织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白成了一片”。这说明,印度在政治上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经济上接着也沦为殖民地。
正是,英国对印度完成了全部占领,而且政治控制巩固以后,加上其经济掠夺的加强,财政收入的增加,镇压起义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就大大增强了其在印度的力量。这也就成为英国在亚洲的基地,于 19 世纪中叶向亚洲其他地方展开殖民进军。
- **沙俄在亚洲的扩展:**公元 4~9 世纪,东斯拉夫人东迁进入俄罗斯境
内,12 世纪中叶分为许多小公国。13 世纪蒙古在此地建立金帐汗国。14 世纪时,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强盛起来 15 世纪摆脱金帐汗国。1547 年伊凡雷帝称为沙皇。彼得大帝于 1689 年当政,开始国家近代化,从而使俄国成为欧洲的强国之一。
1574 年沙俄派兵越过乌拉尔山,入侵西伯利亚汗国。到 1594 年占领鄂毕河流域,消灭西伯利亚汗国。该地所产毛皮成为俄国对外贸易的最大项目。在鄂毕河流域以东的东西伯利亚,当时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彼此很少联系, 人口密度又低,沙俄遂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前进。
为了方便、灵活,加上该地区没有阻挡沙俄政治扩展的力量存在,所以沙俄政府组织了些所谓“探险队”和“航海者”向东进行“考察”、“旅行”。他们先后,进入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流域,并顺河航行进入北冰洋。1644 年, 队伍到达科累马河口过冬。1648 年发现白令海峡,1649 年到达鄂霍次克海。1643 年越过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进入中国国境。后来不断侵入我国境内,开始与清王朝在我国东北发生冲突。
沙俄在亚洲扩展的重点地区是中亚。中亚在西西伯利亚的南边,自然条件上,其间并没有障碍,可是,在时间上却晚了两个多世纪。从 1824 年开始,
由西西伯利亚越过草原,花了 30 年时间,于 1854 年进入锡尔河畔。然后, 又向南发展,于 1865 年攻下塔什干,1868 年占领布哈拉,1873 年占领希瓦
(在阿姆河下游),最后,在 1881 年占盖奥克泰(在阿什哈巴德附近),1884 年占谋夫。结果,当时中亚的三个穆斯林国家——浩罕、布哈拉和希瓦,以及土库曼地区在 30 年内全部落入沙俄手中。
另外,沙俄还在里海和黑海之间越过大高加索山进入高加索。在 19 世纪初(1804—1813 年,1826—1828 年)两次与伊朗进行战争,获得了现属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大片领土,沙俄与伊朗两国基本上以阿拉斯河为界。
由于沙俄在中亚与高加索的扩展,与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向阿富汗及伊朗的扩展发生冲突,那里遂成为两国相互争夺的热点地区之一。从中亚与高加索的英、俄相争来看,亦反映了沙俄对出海口的追求。如果沙俄在这两个地区取得成功,有可能进入阿拉伯海与波斯湾,实际上也就进入印度洋。这样, 就会给英国的印度与本土海上联系带来威胁。沙俄在北面,英国在南面,从中国的东北到印度,再到西亚、土耳其都存在着两国的竞争。这种竞争成为列强在亚洲的竞争的主轴,并把其他国家卷了进去。
- **东北亚的争夺:**东北亚是指中国的东北及朝鲜半岛,涉及到俄、日、 英、中、朝。沙俄在 1643 年侵犯中国领土后,不断派兵入侵,经中国反击,
于 1689 年 9 月 7 日签订《中俄厄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以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界。该条约不单是使边境得以安定,更重要是阻挡了沙俄向东方寻求出海口的愿望。
但是,1840—1842 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使沙俄看出清庭的腐败,国力衰弱,感到有可乘之机。到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沙俄看准时机,一方面支持、参与英、法侵略中国的行动;另一方面又作为中间人“调停”此事。先是利用英、法联军于 1858 年威胁北京时,武装进入瑷珲(现爱辉),强迫与驻军首领签订《瑷珲条约》。条约规定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除爱辉对岸江东六十四屯外)6×105km2 土地与俄,乌苏里江以东则为中俄“共管”。到 1860 年,又称“调停”有功,逼迫清政府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约 4×105km2 土地割于沙俄。这样,沙俄不但获得
了大片领土,而进入了太平洋、日本海。在陆地上,形成了三面对我东北的包围,并且与朝鲜接壤。
在东北亚的边缘海上,有日本。日本原是德川幕府实行封建统治的国家, 对外实行锁国政策。1853 年,美国舰队迫使其对外开放。1868 年德川幕府垮台,日本开始“明治维新”,实行“富国强兵”,“文明开化”和“殖产兴业”,避免了半殖民地危机,国势日强,对外实行军事扩张,并且与西方列强一道参与对亚洲的争夺。
日本向外扩张,其对象首先是相邻的朝鲜与我国的东北。1894 年,朝鲜内部发生动乱,朝鲜政府要求中国派兵镇压。日本亦借故出兵,接着攻占朝鲜王宫,拘禁国王,挑起事端,与中国军队开始交战(发生于甲午年,称为甲午战争)。除双方陆军在朝鲜半岛及辽东发生大规模战争外,还在黄海进行海军决战。清庭全面失败,于 1895 年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将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给日本。此外,日本还获得大批赔款及通商等权利。
日本突然间强大起来,并且在东北亚获得了大片领土,这与沙俄的利益发生矛盾。沙俄当时在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想以此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交通联络线。但是,日本却捷足先登抢在了前面,特别是获得了辽东半岛,当然引起沙俄不满。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对日本施加压力。日本在三国联合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
实现了“辽东半岛”的归还给中国,利用中国“甲午战争”失败对日本的复杂心态,借口“共同防御”日本,沙俄与清庭签订密约,除获得在东北修筑铁路等特权,在以后还强租旅顺、大连。在 1900 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沙俄乘机出兵占领江东六十四屯及东北全境。日本虽然为争夺中国东北与沙俄决战,但为取得国际支持,遂求助于英国。英国一方面在亚洲其他地区与沙俄有利益冲突,当然亦不愿沙俄独霸东北亚,故支持日本与沙俄开战。
日本在 1904 年在中国东北向沙俄开战,沙俄陆军与海军均遭到失败。因此,沙俄租借的旅大、东北南部的铁路等利益都转入日本人手里。从此,中国的东北的南、北就分别成为日、俄两国的势力范围。
- **列强对中国沿海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英国在对华的贸易上一直是处于逆差。因为中国的生丝、丝绸、茶叶等大量进入英国,可是英国的产品却在中国的市场打不开销路。这种贸易上的不平衡,只能用贵金属来补偿, 所以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为了平衡贸易英国大伤脑筋。自从英国开始从印度运送鸦片到中国,不仅运量逐步增加,使得双方贸易的赤字亦逐渐平衡。到道光时期,鸦片成了英国输往中国的重要产品,双方贸易发生变化,中国出现逆差,白银大量外流,每年平均为 500 万元。结果,中国市场上银价急
剧上涨,鸦片却到处泛滥,每年进口 4 万多箱。
清庭派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打击了英国的在华利益。英国于 1840 年派舰队来华,向中国开战。由于林则徐在广东作了准备,英舰失利后转向浙江、江苏沿海等地。最后,清庭失败,于 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在与西方战败后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果,英国获得了香港、赔款以及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自由贸易权。这样,英国就开始掌握中国东南沿海贸易的优势地位。
在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相形之下,老帝国主义不再满足于已取得的利益,加上清朝政府正与太平天国作战无力对外,遂联合法国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 1856 年,英、法分别以广东水师对行船的搜查和广西的传教事件作借口,组织联军于 1857 年攻占广州,1860 年占舟山、烟台、天津,并进入北京,焚烧圆明园。清庭被迫批准《天津条约》及订立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中,英、法除获得赔款与其他权利外,还在营口、天津、烟台、汕头、琼州沿海城市及沿江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等城市自由经商。大大扩大了英国的势力范围。
在非洲的瓜分中,新兴的德国总是与英国相对抗,并以此在非洲抢得不少殖民地。原来在亚洲毫无基础的德国,此时看到英、法、俄、日等均在中国获得很大利益情况下,亦积极插手。
当时,英国势力已占有东南沿海与长江流域,俄、日分割了中国东北与朝鲜,德国遂转向中国的黄河下游的山东。在这种选择上,德国是怀有图谋的。在 1860 年,普鲁士政府就派李希霍芬到中国进行考察。根据考察,德国看到这块地方还未引人注意,遂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因为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但河流不能通航,河口处亦无法建港,可是黄河沿岸的地方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接近京畿。所以德国设想以胶州湾作为黄河流域的出海港,另一方面修一条铁路到位于黄河下游岸边最大城市济南。他企图以此控制黄河沿岸的经济发展。因为当时,济南往上一段黄河可以通航,往下有小清河可以通行小汽船,也许经过治理使黄河通航能力扩大与延伸。
根据这种意图,德国逼迫清政府于 1898 年 2 月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德国获得胶州湾、修建胶济铁路、开采沿线矿藏等权利,从此,山东就纳入德国势力范围,成为其在远东的基地。
这种情况,等于在英、俄分割中国南北之间打进一个楔子,打破了原来的平衡,当然招致了英、俄的不满。1898 年 3 月沙俄则借此理由强迫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大连,租借期 25 年,此外并获得由中东铁路修一条直到大连的
支线的权利。英国接着于 1898 年 4 月与 5 月分别获得香港对面九龙与山东半岛东北角威海卫为租借地,威海卫的租期与沙俄租借旅顺的时期相同。英国从而不但经济势力扩展到华北,而且建立了一个海军基地,既可阻止德、俄、日的势力的发展,又可与俄共同控制渤海,威胁清政府的京畿之地。
由于法国在 1885 年与清政府签订的《中法新约》获得越南,亦于此时乘
机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于 1899 年强租广东省西南雷州半岛东北方的广州湾(现雷州湾)。同时,声称粤西、滇、桂为其势力范围。
日本由于甲午战后,已获得了中国的台湾与澎湖列岛,遂将其对岸的福建省划入其势力范围。
英、俄、德、法、日等国各自抢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形势已明显露出,这不仅加剧了各获得一定利益的列强之间的利益分配上的激烈争夺,也使其他未获得明确势力范围的国家,担心失去其商业等方面利益而表现出极端不满,意欲参加竞争。此时,美国担心列强夺取势力范围的斗争将损害美国在华利益,遂于 1899 年宣布对华的所谓“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原则。这也就是反对一切国家在中国一切地方享有排他权,以及对任何地方的支配权。由于这一原则有利于各国在华贸易自由、平等竞争、避免争夺与冲突,而为各国所接受。
另外,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丧权辱国所引起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人民不满,愤怒情绪日益增加,义和团运动反映出的这种力量也使帝
国主义不敢剧然采取瓜分中国的行动,它们认为保持其半殖地地位会更有利于其利益。
- **对东南亚势力范围的划分:**在东南亚,过去殖民活动留下来的是荷兰占据的东印度群岛,西班牙人占据的菲律宾,英国占据的马来亚和新加坡。现在进行殖民争夺的地区是中国南面的中南半岛,参加的列强是英、法。
在前一地区,当时产生的问题是苏门答腊和菲律宾。苏门答腊在马来半岛南端的新加坡的对面,并与新加坡和马来半岛共扼马六甲海峡。在苏伊士运河建成后,东西方的航路大为缩短,对贸易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加上印度成为英国独占的殖民地,而且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贸易及各方面活动大为加强时,苏门答腊的战略地位重要性大大提高。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则引起法国、美国及意大利注意,他们想占领该地以控制重要水道。把马六甲海峡看作是其生命线的英国当然不能容忍,如果亚齐一旦为另一强国所控制就会对英属印度和新加坡造成直接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宁愿让当时已占有该岛相当部分的荷兰控制该地。由于荷兰力量已衰弱,由它控制反而对英国有利。为此,1870 年英荷签订了《苏门答腊条约》,荷兰把非洲黄金海岸的殖民地让给英国,而英国则退出对亚齐的竞争,反而支持荷兰对亚齐的行动。后来,荷兰于 1873 年出兵,1874 年占领亚齐成为其荷属殖民地的一部分。
菲律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其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殖民统治。宗教在这里有很大的权威和势力,在政治上可以左右行政长官和地方事物,在经济上修道会本身往往就是最大的庄园主,在军事上很多修道士就是军事头目。可是,在西班牙国势衰落,控制力量下降时,被迫开放市场,其他列强入侵。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遂与旧的制度产生尖锐冲突。从 1896 年开始,菲掀起民族民主的革命。
1898 年 4 月美西战争爆发,美国“支持”革命,目的在于打败西班牙在菲的统治。1898 年 12 月西将菲转给美国。美国此时却不承认通过武装斗争几乎解放全岛,并于 1898 年 6 月与 1899 年 1 月先后成立的革命政府与菲律宾共和国,反而对革命人民实行镇压。
美国不仅占据了菲律宾,还占了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中途岛、威克岛、关岛,成为太平洋上的重要国家。美国对这些岛屿的侵占,特别是占有菲律宾,使其在东亚参与竞争有了一个强大的基地。
对中南半岛的争夺是英、法。英国在印度站稳脚跟后就开始向外扩张, 首当其冲的就是缅甸。1826 年,英国从印度出发进攻缅甸,并占领仰光,缅甸割西部领土与英并赔款。1852 年英再度攻缅,获得缅甸南部的富饶地区。到 1884 年,法国利用缅甸国王对英国控制的不满,支持缅王,并乘机获得上缅甸的交通、邮电、贸易等特权,企图把上缅甸与其所占的越南相联。这样, 既可以割断英属缅甸与中国西南相联以垄断其攫取的中国西南的权利,又可以从三方面包围泰国以便增强其在中南半岛地位。当英获悉法国与缅甸订有密约,将于 1885 年春予以公布,于是以先发制人之势进攻缅甸,占领其全境。
法国对在印度的失败,失去在东方实行殖民的基地一直耿耿于怀。在其积极于西非开展扩张的同时,亦在亚洲寻找对象。鸦片战争后,法国看到中国的衰弱,英国获得诸多利益,遂于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伙同英国取得
胜利后,于 1862 年开始向越南进攻。接着又于 1867 年、1872 年和 1882 年
发动三次侵越战争。由于越南在战争中失败,阮氏王朝被迫于 1884 年与法签
约,承认法国的“保护权”。
早在 70 年代,越南为抵抗法国入侵邀请中国军队赴越。法国在占领整个
越南后,遂于 1883—1884 年与中国发生冲突,在中越边境发生战斗。镇南关
-谅山之战,法军大败,致使法国内阁倒台。可是,清政府反而退出越南,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法国在侵占越南的同时,又积极入侵柬埔寨和老挝,分别于 1863 年和
1893 年强迫这两个王国接受其“保护”。由于泰国(当时暹逻)是柬与老的宗主国,当然泰国与法国在柬、老问题上发生矛盾。法国利用其军事优势, 不断扩大柬、老西部边界,向泰国进行蚕食,多次与泰国发生武装冲突。特别是 1893 年,法国在老挝打败泰军,把边界推至湄公河岸边,并向泰国发出最后通谍。泰国在武力威胁下承认法国所指定的以河为界的条件。这时,英、法各以缅甸和越南、老挝、柬埔寨为基地争夺泰国。最后,双方采取妥协, 于 1904 年缔约同意把泰国作为一个缓冲国而告终。
- **英俄在亚洲西部的争夺:**英国占领印度后,以印度为基地,不仅向缅甸扩张,而且还向北与西北扩张。在印度北面,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有尼泊尔、锡金、不丹三个王国。尼泊尔于 1814 年就受到英国的军事进攻,由于
军事失利,英国遂获得种种特权。后来,英国则利用尼泊尔内部矛盾,于 1846 年支持拉纳家族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获得世袭首相地位。英国从此获得对尼的外交上的“指导”,使尼变为其附庸。1887 年,英军强占了锡金,1890 年,锡金就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英国入侵不丹比较早,1774 年就与东印度公司签约。1864 年,英印政府向不丹宣战,不丹失败,被迫割地。1910 年正式在对外关系上接受英国“指导”,为英国所控制。由于锡金为英所占, 与我国西藏接壤,又为交通要道,英国借故于 1898 和 1903 年两次进军西藏, 强迫地方当局签约,承认英在西藏的特权。1906 年中英正式签约,英承认中国在西藏的主权,清政府承认英所取得的特权,并不允许其他外国干涉西藏事务。实际上,西藏已进入英国势力范围。
阿富汗位居伊朗和印度与中亚地区交通的联结点上,由于地势较高,耸立在印度河平原之上,形势险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英国控制印度后,就北上进军阿富汗,目的是既阻挡俄国南下印度洋,又为印度确立一个安全屏障。
1873 年,伊朗在俄国支持下围攻赫拉特。英国派人联络阿富汗统治者共同对付俄国,但在白沙瓦问题上(阿富汗要求收复白沙瓦)产生分歧,反而使其转向俄国。因此,1838 年英国出兵占领坎大哈,进逼喀布尔,但遭阿反击,1841 年败退。当沙俄于 70 年末,灭中亚三国,进兵阿姆河。英国又一次企图与阿富汗结盟遭拒绝,遂于 1878 年第二次出兵阿富汗,占据喀布尔。阿富汗被迫签订冈达马克条约,规定阿外交由英国人控制。1919 年由于阿新国王宣布独立,不承认英特权,英第三次出兵阿富汗,但未能在战场上取胜, 加上印度发生动乱,英不得不退兵,签约承认阿的独立地位。不过,1893 年, 英国人享利·杜兰迫使阿接受其划定的阿印之间边界线,称为“杜兰线”。该线不但向阿境内推进而且在地形上亦有利于印度。同时,使普什图人分居在该线的两边。
在伊朗,由于俄国与伊朗两次战争击败了伊朗,占领高加索地区,扩大其在伊朗的影响。英国则设法阻止俄国南下,维持其在伊朗南部的影响。当伊朗在俄国支持下出兵包围阿富汗的赫拉特时,英国于 1837 年 10 月即派兵
舰进入波斯湾,攻占了哈尔克岛、布什尔港与阿瓦士城,迫使伊朗签约撤军并永远放弃对该地领土要求。俄国与英国在伊朗与阿富汗两地的争夺到 19
世纪末与 20 世纪初,由于欧洲的形势变化,英德的矛盾较为突出,为对付德
国的挑战,英俄两国开始接近,并于 1907 年签订英俄协约,伊朗北部属俄国势力范围,其东南部毗阿富汗,西南与印度西部地区为英国势力范围。后者面积比前者小。但在阿富汗,则处于英俄两势力之间,成为一缓冲国。
关于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东岸,对英国来说关键有二。一是保持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使英本土与印度及远东地区航运通畅。这是英国的生命线。二是防止俄国进入地中海。为此,就需要支持奥斯曼帝国的存在, 使其领土稳定。但是,后来,德国企图从柏林修铁路经君士坦丁到伊拉克的巴格达,以此建立一条进入亚洲的捷径,并超越苏伊士运河与英国竞争。随着一战德国的失败,奥斯曼帝国的解体,该计划未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