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大战是对殖民地瓜分结束后矛盾发展的产物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世界不再是彼此隔离与孤立,而是开始走上相互联系的时代。但是,这种相互联系是通过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通过它们对殖民地的经济掠夺、剥削、垄断;政治压迫、控制、统治;军事屠杀、征服、镇压而获得的。这一过程从 15 世纪开始,一直到 20 世纪初才完成, 从拉丁美洲到非洲、亚洲广大地区被作为殖民地基本上瓜分完毕。在此期间, 伴随着欧洲掌握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的更替的是,商业资本向手工业资本, 最后向工业资本的转移。在地域的变化上,例如,开始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葡萄牙,后来是莱茵河口的荷兰,最后是欧洲大陆英吉利海峡对面的英国。

这一过程中,经济、政治、军事的斗争纠合在一起。斗争往往是由军事来决定结局的,也就是说依靠战争来决定的。在战争中,有帝国主义向殖民地发动战争,有各帝国主义之间为殖民地而在殖民地土地上进行的战争,还有各帝国主义之间为殖民地而在欧洲大陆上展开的战争。比较起来,后一种战争特别重要,霸主的兴衰往往是通过它来实现的。然而,这种战争由于矛盾多,情况复杂,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往往是好多国家纠合在一起,成为多国战争。因此,两次世界大战也是这一过程中,同样是为扩展自身,争夺领土,控制殖民地,以及争当霸主而进行的战争。这一点与过去相比可以说是共性。但是,也有许多与前不同的特性。

首先,因为殖民地在世界已瓜分完毕,各有其主。但在瓜分所得中,有多,有少,有肥,有瘦。另外,在工业化过程中,原来作为“世界工厂”的英国独占魁首,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德、法、俄、日⋯⋯跟了上来,不但逐渐抢了原来英国的份额,而且有的国家,如美国、德国,在经济上不但接近英国,甚至超过英国。这种不平衡发展是客观存在。老牌的英、法、俄获得大片殖民地与领土,美国不但在向西部发展过程中获得大片领土,而且借“门罗主义”,掌握着拉丁美洲,打败西班牙又抢到些殖民地,而德、意等则感到自己所得份额太少,遂导致一战的爆发。

第二次大战,由于一战的矛盾没有解决,德国一战中失败,不但殖民地未能增加,反而已有的也全部丧失,甚至赔了老本,把在欧洲的土地也丧失一部分,丧权辱国,耿耿于怀。日本、意大利更是想在重新划分世界中抢得更多的份额。三国的利益一致,形成法西斯轴心,企图通过侵略战争达到自己目的——成为世界霸主。

其次,过去战争涉及国家不多,卷入地区不大,所用时间不长。这两次战争则不同,不仅把大多数欧洲国家卷进去,而且把欧洲以外的国家拖进去。

在战场地域上,不仅从欧洲扩大到亚洲,甚至太平洋西部各岛与澳大利亚都成了战场,遭到战火的洗礼。第一次大战花了四年多,二次大战在欧洲打了近六年,在亚洲则打了八年多。

在卷入国家方面,第一次大战主要是欧洲六国,即英、法、俄与德、奥、意。前三个为协约国,后三个为同盟国,是 3:3。可是,战争后期,意大利转向协约国,其比例则成为 4:2。到最后,俄国因十月革命退出,但美国加入,仍然维持着原比例。日本虽参战抢夺了德国控制的地区,但并未出兵参加欧洲的战争,却也享受到参战的好处。所以,一次世界大战,关键是八个国家,战场是在欧洲。

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并不是阵容分明,而是逐步明朗的。这点与一次大战不同。在亚洲,开始是中、日对垒。在欧洲是英、法对德、意,苏联则不属于上述两集团。德、意、日原先是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而结成柏林- 罗马-东京的侵略轴心,后又逐步发展成三国军事同盟,成为法西斯侵略集团。而英、法集团因法国战败、退出,只有部分力量继续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后来苏、美等国家参加才形成美、苏、英、中等国家反法西斯的同盟国。所以,二次大战中,除德、意、日外,加上美、苏、英、中、法,仍然是八国, 只是苏联代替了俄国,中国取代了奥国。

关于战争爆发地,两次大战的欧洲战场都起始于东欧。第一次大战,起于塞尔维亚(即后来的南斯拉夫),第二次大战,起于波兰。亚洲战场则初现于中国。虽然原因是多样的,但共同之点都是从弱处入手。东欧是个多民族地区,一次大战前大多为他人所统治,一次大战后才建独立国家。国家面积相对小,加上彼此之间,民族地区相互镶嵌,领土纠纷多,是个矛盾汇集地区。夹在大国之间,既是大国以其作为扩张的前沿,缓冲的中间地带,又是迫使其作为自身集团的伙伴或附庸的对象。总之,这里是大国为了各自利益争夺的场所,有欧洲“火药桶之称”。

中国在刚从清政府时有被瓜分的危险的境遇中走出,由于自身的落后, 便成为日帝的侵略对象。不过,中国国土大、人口多,有能力拿起武器抗击侵略,使侵略者陷入绝境,并取得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