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

  1. **奴隶贸易的兴衰:**非洲大陆可以按地理条件分为南北两部分。在撒哈拉沙漠以北,濒临地中海,居住着阿拉伯人,很早就与居住于地中海北岸的欧洲人有密切的联系。南部,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对欧洲人长期以来是陌生的。欧洲人为了打通通向东方的贸易的海上航路,沿西非海岸南下,终于发现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航路。在这条漫长的航线上,沿非洲海岸建立了许多据点,它们既为垄断其与东方贸易,保护往来船只安全,供给必需品,又是开展贸易活动的商站。

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西海岸基本上(除安哥拉以南)是茂密的丛林与陡峭的海岸,除一些河口及沿岸小平原外很少居民。而且这里气候炎热, 又有许多对欧洲人来说很不适应的疾病,所以不适于欧洲人的殖民活动。在贸易上除黄金、象牙等外,潜力不大。关于奴隶贸易葡萄牙虽然早已是个蓄奴国家,但仅限于贵族家庭使用,需要数量不大。由于在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岛屿与热带陆地沿岸地区,印第安人遭残酷压榨与屠杀人口大减,而以后发展种植园经济时,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增,奴隶成为非洲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由于欧洲对美洲种植园的产品——糖、棉花、烟草等产品需求大增,因而“奴隶”的数量与价格亦随之增加,奴隶贩子的收入可以说是“一本万利”。先后控制与垄断非洲奴隶贸易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法国人和英国人都发了横财,为其原始资本积累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英国不但较早就参加奴隶贸易,当其最后取代荷兰、法国而称霸海上时,从非洲运走的“奴隶”就比其他诸国运走的总数还多 4 倍。在 18

世纪 80 年代,每年运出平均近 10 万人。在贸易上,出现了黑奴作为重要一环的三角贸易。第一航程是由欧洲港口出发到非洲,以廉价商品如酒、棉织品、装饰品和火枪等物品换取奴隶;第二航程到美洲,把奴隶售给种植园、矿山,换取农产品和矿产品,运往欧洲市场。英国从 1709—1787 年,外贸船

只吨位增加 14 倍,大多与三角贸易有关。

到 18 世纪末奴隶贸易开始衰落,其原因尽管有道义与理性方面的反对, 但是,重要的还在于经济与奴隶劳动的本身。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品在商品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农产品的地位已有所下降。在美洲的种植园中的奴隶开始觉醒,不断起来造反,破坏生产,因而使得维持强制性的奴隶生产, 不论从管理费用,还是从生产效率来说,都不如采取自由劳工制更为有利。结果,采用奴隶劳动的种植园除非在得到补助和津贴情况下,才能维持竞争, 否则就只能被挤出市场。

正是这两种因素相结合促使英国于 1807 年通过法案禁止英国船只参与奴隶贸易,不许任何奴隶在英国殖民地登陆。其后,一些国家先后废除奴隶制,使长达 4 个世纪的奴隶贸易才基本上停下来。在奴隶贸易中,使非洲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都遭受重大损失。

  1. **合法贸易:**废除奴隶贸易之时,也正值英国工业生产独霸世界、实行自由贸易之时。所以,在非洲这种形势就为合法贸易扫清了道路。这种新贸易在条件较好的西非十分兴旺,因为那里按传统来说,农业比较发达,人口密度较大。那里发展最快的是生产棕榈油的油棕的种植。棕榈油用于制肥皂、蜡烛、润滑剂,种仁油用于制人造黄油、巧克力糖等食品,种仁油渣都是良好的饲料。另一作物花生,可以制作食用油和肥皂。黄金海岸的黄金,森林地区的木材,其他产品有棉花,当地用这些产品交换欧洲运去的棉、毛织品

与酒、盐、烟草、小五金、枪支和火药。

由于在合法贸易交换的产品中,欧洲出口的是广大民众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群众需要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进、出口发展的都比较快,远远超过奴隶贸易时的水平。如西非于 18 世纪末外贸额为 400 万英镑,而 1850 年却为

前者的 3 倍。出口到英国的棕榈油 1810 年只 1000 吨,到 1855 年就增到 4

万吨。进口的英国棉纺织品 1820 年到 1850 年则增加了 30 倍。在此期间,由于工业发展,工业品价格下降,而农业原料价格上升,这就有利于非洲的出口。

非洲的当时贸易都是通过中间商进行的。不仅价格受其控制,而且也影响到贸易的扩大与发展。但是,到 19 世纪的下半叶,非洲贸易形势发生变化。欧洲工业国家中,英国在长期较快增长速度下开始下降,法国因普法战争失败及失去工业条件较好的阿尔萨斯与洛林后生产有些衰落,而新起的德国则增长较快。这样,就引起各工业国家间的竞争,当然会影响到非洲的市场。另外,1869 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印度的花生、棉花,澳大利亚的牛脂在欧洲市场有竞争力。加上 1860 年美国油田开发,向欧洲出口灯油。这些又都影响到非洲产品在欧洲市场地位。例如,棕榈油的销售量及价格大受影响。非洲的进、出口贸易上的竞争就必然牵涉到欧洲公司与当地政府,中间商之间相互都想把自己的损失转嫁到对方。要使工业国获得便宜的原料和稳定的市场,就需要降低政府的过重捐税,减轻中间商的剥削,还需要方便的交通以及法律和秩序⋯⋯实际上,原来实行自由贸易的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已在工业革命的发展中转向垄断资本主义,它需要殖民地以保证其原料来源、投资市场与产品销售市场。正如一位英国爵士所说:“如果把剩下来的对英国货物开放的大片尚未开发的地区放弃给竞争对手,这无异于自杀”。这就道出各列强瓜分非洲的形势与缘由。

  1. **瓜分非洲:**现就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简述于下。
  1. 对北非的瓜分。北非位于地中海南岸,自西而东为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地组成的马格里布及其东面的利比亚和埃及。在西方列强瓜分北非前,从阿尔及利亚到埃及都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具有相当程度独立的军事封建国家。从距离来说,离其最近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从经济利益来看,重要的为英国。

西班牙与葡萄牙在其将伊斯兰教驱赶出去以后,乘其强盛之时,曾分别占有地中海南岸的摩洛哥的梅利利亚和休达、丹吉尔、艾西拉。后来,由于摩洛哥人势力加强,又收回部分领土。随着西班牙与葡萄牙势力衰落,摩洛哥相对稳定下来。可是,法国势力崛起,对其南面隔海的阿尔及利亚意欲占领。在 1830,法国借机称其驻阿尔及利亚领事受辱,派军 3 万入侵,虽然征服了阿尔及利亚,但是,在 1832 年至 1871 年间,那里爆发了多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为了加强其殖民统治,法国鼓励大量法国人移居那里。

在突尼斯,法国先是利用提供贷款办法控制其内政。当其在阿尔及利亚站稳脚跟后,就于 1881 年派兵占领突尼斯。1883 年通过条约将突尼斯变为法国的保护国。在 19 世纪末与 20 世纪初,法国准备进一步扩大其殖民地时,

却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一是东面的意大利于 1870 年完成了统一,参与地中海的竞争,意欲吞并利比亚。二是西面的西班牙仍不忘怀对岸的摩洛哥。为此,法国只好与意大利密约,允许意大利在利比亚自由行动换取其支持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另一方面,法又同意与西班牙在摩洛哥划分势利范围。但

是,法国 1905 年和 1911 年两次在摩洛哥的行动却招到德国干预。当时,协约国想在那里建立战略据点以打破英国的海上包围。由于法国受到英国的支持才使摩洛哥归入法国保护区。而西班牙亦乘机获得摩洛哥北部与其西南两块地方。意大利则利用大国注意摩洛哥问题时于 1911 年派军队登陆利比亚, 将利比亚变为自己的殖民地。

在埃及,由于它地处地中海与红海之间,扼东西方之间通商的要道。英国与法国在印度发生殖民地的竞争时,除两国船只绕道好望角到印度以外, 而埃及则是经地中海转道去印度的近路,所以两国亦在埃及展开竞争。为了争夺通道控制权,英国人获得筑路权,法国获得开凿运河权。运河虽于 1870 年竣工,但由于财政困难,股票则全部卖给英国。运河开通东西航路大为缩短,对英国极为有利。由于德国崛起,法国为联英对付德国,退出埃及。英国于 1882 年出兵埃及,占领开罗。虽然埃及在名义上仍属于奥斯曼帝国,但实际已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占领埃及后,即出兵镇压由埃及贵族统治的苏丹领土上的马赫迪起义。英国侵略者在遭受重大损失后于 1900 年才打败起义、控制苏丹,对其实行所谓的“英埃共管”。

  1. 对非洲西海岸的瓜分。从非洲西海岸北部的塞内加尔到南部的安哥拉,过去是从葡萄牙开始,各殖民帝国争相设据点和商站的岸段,是奴隶贸易的集中地区。到西方瓜分非洲时,除葡萄牙人占据的安哥拉、几内亚比绍, 西班牙人占据的赤道几内亚外,多是英、法等国的小块据点。特别是在几内亚湾沿岸一带,彼此交错分布。例如,法国占有塞内加尔、几内亚、象牙海岸(利特迪瓦)、达荷美(贝宁);而英国则占有冈比亚、塞拉利昂、黄金海岸(加纳)、尼日利亚。

在法国方面,法国利用其在塞内加尔河口的据点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向东发展。在尼日尔河上游遇到北面奥马尔帝国和南面的萨莫里帝国的阻挡。在 90 年代消灭奥马尔帝国后就进入尼日尔河东岸,并与从阿尔及利亚南下、加蓬北上的法军联合进军乍得,消灭了那里的拉巴赫国。1898 年与萨莫里帝国作战的法军联合由科特迪瓦北上的法军征服了萨莫里帝国。

在几内亚、科特迪瓦,法国分别于 19 世纪 90 年代把其划为自己殖民地

比较顺利外,在达荷美则遇到当地达荷美王国的坚决抵抗,到 1897 年始占领其全部领土,1913 年达荷美沦为法国殖民地。

英国在该地区的殖民地主要是黄金海岸和尼日利亚,它们分别位于沃尔特河与尼日尔河下游。当英国向北发展征服该地时,却遇到当地人民的激烈抵抗。在加纳,距海岸不远处就有一个较强的阿散蒂联邦的存在。从英国 1873 年与阿散蒂发生较大规模战争,到 1891 年俘虏阿散蒂国王,1900 年镇压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起义,1902 年将阿散蒂并入黄金海岸为止花去了 30 年。在尼日利亚也是一样。从 1851 年英国攻占拉各斯开始,到其攻占北部最后一个

王国(索科多王国)时已是 1902 年。到 1914 年,英国征服尼日利亚全境, 才把南、北尼日利亚两个保护地合并为尼日利亚殖民地。相对来说,英国将冈比亚和塞拉利昂变为殖民地花的时间不多。

从上述情况看,法国从塞内加尔进入尼日尔河上游,一直发展到乍得, 只花 20 年,而英国从南部沿海扩展到北部则花了 30~50 年,远远超过法国的时间。其原因在于法国自西向东是热带草原和稀树草原,便于行军,有利于欧洲先进武器装备优势的发挥;而从南往北则为常绿雨林,欧洲武器装备

难以发挥作用,易受攻击,因而行动缓慢。正是由西向东的法国的行动快, 使由南向北的英国来到北部时,该地已早被法国所占。加上马格里布也已被法国占有,使法属殖民地在非洲西北部围绕撒哈拉沙漠联成一片。

在西非,从几内亚湾往南,从喀麦隆到安哥拉,除安哥拉早已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外,其他都是通过欺骗、利诱等方式让当地小国或部落头目签定“保护”条约的,欧洲列强既以此作为“合法”依据将其劫为自己的殖民地。

刚果位于刚果河流域,比利时国王雇用英国探险家斯坦利进行活动,建立大量殖民据点,与当地小王国或部落签订大量“保护”条约。通过比利时的外交活动,在 1884—1885 年的柏林会议上各列强批准其为比利时国王的采邑的刚果自由邦(1908 年改为比属刚果,现扎伊尔)。在比属刚果北面的法属刚果与喀麦隆,亦是采取欺骗手法,威胁、利诱当地首领签订保护条约, 分别于 1882 和 1884 年被宣布为法属与德属殖民地。法属刚果于 1886 年分为加蓬与刚果两个殖民地。几内亚湾的多哥亦是德国利用英、法受制于加纳和达荷美之机,和当地酋长签约,于 1884 年成为其殖民地的。葡萄牙人不仅保持了安哥拉殖民地,还利用英国与比利时在刚果问题上的矛盾,占据刚果河口北岸的卡奔达,成为其飞地。

  1. 对非洲南部的瓜分。对非洲南部的争夺主要是白人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南非的好望角是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转折点,在航行上是重要的据点。于 1652 年,荷兰人占了该地并开始移民,其荷裔白人后被称为布尔人或阿非

利坎人。荷兰衰落后,英国于 1795 与 1806 年两次占领该地,并于 1820 年开始移民。

英国人利用其政治统治地位,迫使布尔人向北迁移,在奥兰治河与法尔河以北分别建立奥兰治共和国与德兰士瓦共和国。英国于 1852 年和 1854 年

分别承认这两个共和国。在 19 世纪的 60 年代和 80 年代,分别在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发现大钻石矿与大金矿。英国为垄断其利益与布尔人发生冲突,矛盾逐渐激化,终于 1899—1902 年发生大规模的英布战争,结果布尔人失败。英国于是将其南部殖民地、两个布尔人共和国及其已占领的祖鲁人的纳塔尔地区四部分在 1910 年组成南非联邦。当地土人的土地被白人所掠夺,黑人受到严重的歧视,被驱赶到分散的小块的保留地,实行种族隔离。

南非的北面津巴布韦(原南罗得西亚),赞比亚(原北罗得西亚)、马拉维(原尼亚萨兰)三地,于 1890 年前后被英国通过欺骗签订的“保护地”

及军事占领等手段攫取为自己的殖民地。西南非(现纳米比亚)则于 1884 年为德国人抢去。介于西南非与南非之间的贝专纳兰(现博茨瓦纳),英国为防止落入德国手里,于 1885 年列为自己的殖民地与保护国。

  1. 非洲东海岸的瓜分。在进行瓜分前,在非洲东岸只有葡萄牙人早已占领的莫桑比克。其北的沿海及桑给巴尔等沿岸岛屿则为桑给巴尔苏丹所控制。在这里竞争的主要是英、德两国。英国来得早,1876 年英国就与桑给巴尔建立联系,并获得一些商业和航运特权。德国于 1880 年和 1881 年派远征队进入东非内陆开辟贸易基地。1884 年远征队溯瓦米河而上,与该地各酋长签定条约,将其领土专供德国殖民使用。1885 年,德国公布此条约,并由德皇签署,表示有权将此领土接受过来,置于其保护之下。桑给巴尔苏丹称这些领土为其所有,当地酋长无权处理。德国不顾一切于 1885 年 8 月派战舰前去威胁。桑给巴尔苏丹求助于英国,但英国则由于英法关系、英俄关系紧张而无力顾及。1806 年英德伦敦会谈,德国则分到坦噶尼喀(现坦桑尼亚大陆

部分)、卢旺达和布隆迪,英国除获得桑给巴尔为其保护国以外,还获得肯尼亚与乌干达。

在非洲大陆东岸的北部有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的古国之一。在遭受瓜分中,埃塞俄比亚于 1867 年、1875—1876 年两次打败英军及英埃军的进犯,1887 年、1895 年又两次打败意大利军队的进犯,是非洲唯一没有在一战前被列强所瓜分的国家。不过其红海沿岸的厄利特里亚却于1885 年沦为意大利的殖民地。索马里于 1887—1891 年,1888 年和 1889 年, 分别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所分割,成为英属索马里(位于亚丁湾南岸), 法属索马里(现吉布提,位于红海出口南岸),意属索马里(位于印度洋沿岸)。另外,法国于 1895 年在东非海岸外获得一块很大的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

  1. 列强对非洲的争夺。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都是从自身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利益出发,在瓜分过程中必然发生各种矛盾与冲突引起激烈的争夺, 其背后亦反映着其相互间争霸的野心。

帝国主义诸列强的争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 1876—1884 年,其争夺的焦点是西非的刚果河流域。1874

—1877 年,美藉英国人斯坦利在刚果探险活动引起殖民者兴趣。结果,比利时和法国在此后通过探险活动与当地部落酋长签订大量“保护条约”而成为属于比利时的“刚果自由邦”和法国殖民地。这件事不仅由于界线划分引起法、比的尖锐矛盾,也招致英、德、葡等国插手。英国为阻止比、法的势力扩大,鼓励葡控制刚果河口。德国认为小国比利时占有刚果及河口有利于自己势力渗入,遂反对英、葡。

由此,于 1884—1885 年在柏林召开十五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确认比利时国王领有“刚果自由邦”,在该地实行贸易自由与航行自由,并决定任何国家以后在非洲取得领土必须是“实际有效的占领”,而且要通知各缔约国。实际上,该会议对列强瓜分非洲起着促进作用,导致了更激烈的争夺。

第二阶段是,从 1884 年到 19 世纪末。柏林会议后,英、法、德、葡等国分别制订了瓜分非洲的计划。英国当时已控制了埃及,正在征服苏丹。在南非,由于金矿与钻石矿的发现,英国计划占领整个南非。这样,南北并进, 相联成一南北条带状地域,形成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英属殖民帝国。由于开罗与开普敦两地英文地名都以字母 C 开头,所以有“2C”计划之称。

法国由于正在撒哈拉沙漠以南从塞内加尔沿尼日尔河中、上游向东发展,其意图是想建立一条往东经乍得湖,直到非洲东岸索马里的法国殖民地。这即所谓的“2S”计划,因塞内加尔与索马里皆以 S 作字头。

德国在非洲殖民活动虽然较晚,但在柏林会议前后发展较快。那时,它控制了西非的喀麦隆,西南非的纳米比亚,东非的坦噶呢喀、布隆迪、卢旺达。它想建立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德属赤道非洲殖民帝国。

葡萄牙在非洲南部占有安哥拉、莫桑比克。它亦企图将两岸相互联接起来。

这些意图是相互矛盾的,当然引起争夺,结果谁也没有实现。法国乘英国在苏丹被当地起义活动牵制而南下受阻之时,想加速在撒哈拉沙漠之南东进,抢在英国之前,选择阻力小的路线,派一支部队由加蓬出发,向东北沿乌班吉河,于 1898 年 7 月 10 日到达苏丹南部的法绍达。而英国亦于 9 月 18

日到达该地。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最后,法国考虑到其主要敌手德国存在,不宜与英国决裂,法国做出妥协,同意以尼罗河、刚果河分水岭为两国殖民地界线。法国最后放弃了“2S”计划。

英、德矛盾主要集中在东非。德国于 1884 年进入桑给巴尔岛对面的坦噶尼喀,并于当年占有喀麦隆和西南非。坦噶尼喀与喀麦隆和西南非之间尚存在空白。英国对坦噶尼喀北面的肯尼亚与乌干达还介入不多,对南面的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还未进入,其在埃及与开普敦殖民地的南下、北上还阻于苏丹与布尔人的共和国。所以,这种形势相当严重。在 1990 年的英德协定中,德国放弃了乌干达,获得了向内陆扩展到刚果之权,遂占据了卢旺达和布隆迪。这样,德国失去了通过乌干达向西与喀麦隆相联的条件,英国也失去南北相联于中非的关键地区——坦噶尼喀。但是,在英国人与布尔人矛盾尖锐化情况下,德国则插手其事,在武器装备、军事人员训练、财政金融上支持德兰士瓦,企图阻挡英国人的北上,也想借布尔人及葡属莫桑比克来实现其东西相联计划。英国首先占据了贝专纳兰,堵住德国人从西边与德兰士瓦的联系。为此,德国人一方面借葡萄牙之名修了一条由德兰士瓦到莫桑比克港口马普托的铁路以方便德兰士瓦对外联系;另一方面从纳米比亚东北尽量向东延伸,越过贝专纳兰,进入坦噶尼喀或莫桑比克。后一计划,终于因英国抢先进入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不仅挡住纳米比亚向东延伸,而且也切断葡萄牙想要东西相联的计划。

英国控制津巴布韦与赞比亚之后,于 1894 年与比利时签约,把爱德华湖至坦噶尼喀湖一线的以西 25km 宽的地带租借过来,以便实现其“2C”计划。但是,遭到德国、法国等坚决反对未果。第一次大战德国失败,德属东非的坦噶尼喀落入英国手中,总算圆了英国人的“2C”梦。

从 19 世纪中叶到 20 世纪初短短几十年内,非洲的政治地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帝国主义的瓜分,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国外,都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它使整个非洲卷入世界的政治与经济系统,其带来的影响与变化超过前一阶段奴隶贸易与合法贸易阶段。按领土面积来说, 获得最多的是法国(6.58 ×106km2),其他依次是英国(5.96×106km2)、德国(1.46×106km2)、比利时(1.45×106km2)、葡萄牙(1.27×106km2)、意大利(9.7×105km2)、西班牙(1.28×105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