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在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同的国际环境中或状态下也有所不同。在战争时期,军事力量在国家力量诸因素中是最重要的,因为战争的胜败最终要靠经过战场上军事力量的较量。从本质上说,战争即是双方如何将现有的和潜在的国力,尽快地转化为更强大军事力量的竞争。而在和平时期, 国家安全没有受到威胁时,军事力量在国家力量诸要素中的地位有所下降, 而往往把发展本国经济放在首位,但即使如此,军事力量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支强大的军队本身就是一种威慑力量,是国家安全的最终保障。军事力量的这种重要地位是由国际社会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国际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在于,它没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构,而处于实际上的无政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国与国之间除了最终惧怕彼此的武力之外,别的约束都显得软弱无力。另外,军事力量的主要职能是对外的,因此一旦这种力量被较大规模地使用,就将极具破坏性地作用于对方。因而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中有着重要意义。俄罗斯,如果仅从经济角度看,已经大大减弱,但从军事角度看, 则仍不失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才能有目前的政治大国地位,美国等西方国家才不致漠视它。

军事力量同样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主要有:武装力量的人数和质量、武器装备、领导能力,以及军事理论等等。

  1. **武装力量的人数和质量:**在评价一国武装力量强弱时,首先关注其

数量规模。毫无疑问,在其他条件等同的情况下,数量越多军力越强,而在其他方面如装备等较弱时,则较多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自己的劣势。德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家 E.鲁登道夫所著《总体战》一书中,曾把兵力数量上的劣势作为德国一战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写道:“世界大战最终向人们揭示,还是我们的数量居优势的敌人取得了胜利。在战争中,数量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忘记这一点就难免犯错误,在处于劣势时要善于化弊为利。对数量的意义必须有深刻而坚定的认识,不允许有丝毫的“含糊”(解放军出版社,1988 年 11 月,第 58 页)。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被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界奉为经典之作的《战争论》一书中,也用一章的篇幅强调数量上优势的重要性。他说:“数量上的优势不论在战术还是战略上都是最普遍的致胜因素”(解放军出版社,1964 年 2 月,第一卷第 270 页)。毛泽东也十分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里的优势兵力首先也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我军倡导的人民战争则更是为了通过改变战争力量的数量对比,使自己由弱变强并最终战胜敌人。当然数量与力量之间并不是单纯的正比例关系,因为战争力量同时受其他诸多条件,如武器装备、兵员素质及组织指挥等等的制约和影响。另外,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的数量还受其总人口和经济力量的制约,如果长期维持一支与国力不相称的军队,甚至穷兵黩武, 不仅不能增强国力,反而会把经济拖垮。

  1. **武装力量的质量:**评价一国军事人员的质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部队战斗力有着较大影响。一是军人的年龄结构及体力素质,二是良好的军事素养和有素的训练,三是具有良好的武德并具有必胜的信念。第一点和第二点比较容易改善,而且也比较直观,第三点是战争中的精神因素,它是军队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历来为中外军事家们所重视。

  2. **武器装备:**武器装备是武装力量的物质基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恩格斯曾经指出:“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当然,

    人是战争中的决定因素,但人只有与武器装备结合起来才能克敌致胜。纵观中外战争史可以发现,军事技术方面的重大改革,对于使用一方来说,至少在其敌国使用之前,或敌国能使用一些技术来反对它以保护本国之前,都能获取暂时的利益。今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已经使武器装备的破坏性、准确性以及远距离打击能力都有极大地提高, 这进一步增加了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之所以能出尽风头,其中先进的武器装备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另外,武器装备的现代化程度是以一国的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为基础的,因此武器装备的水平,也同样反映了一国的综合国力的水平。

  3. **领导能力:**战争是由人与人之间进行的实践性极强的活动,人的因素尤其是指挥官在战争中的作用显得非常突出。由于战争是充满危险和劳累的领域,因此指挥官首先应具有一定的体力和强悍的精神力量。战争还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战争中的情况瞬息万变,指挥员往往需要在情况若明若暗的条件下,迅速作出关系战争胜负和民族存亡的重大决断。这要求指挥员具有高人一筹的洞察力及丰富的战争实践经验。总之,军队指挥官的领导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会成为战争胜败的关键。在我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而王明、博古等人所领导的第五

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 “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这说明战争既是物质力量的竞赛,也是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领导能力的较量。即是说,指挥员只要以客观条件为基础,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制定和运用正确的战略和战术,就可以转被动为主动, 变劣势为优势,由弱变强最终战胜敌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就是在毛泽东同志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杰出领导下取得的。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日趋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战争的条件下,指挥员的领导决策能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为重要。

军事理论是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也是军事活动及武装力量建设的指南。军事理论研究将为制定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规划战斗力量建设、发展武器装备、指导当前的现实军事斗争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先进的军事理论是战斗力的组成部分,它能给战争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相反,落后的军事理论却可能招致战争失败。最为典型的是二战中法国的惨败。二战爆发以前,法国的军事家及军事理论家们的军事理论还停留在一战的阵地战的思想上,修建了漫长的马其诺防线,试图利用该防线的坚固防御来挫败德国的进攻。这种作战思想没有看到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尤其是运输和通信的发展给作战方式带来的变革(运动战)的可能性, 因而显然已落后于时代。而德国却注意到了机械化战争的战略可能性,并以“闪电战”思想以空前的流动性来计划各次战斗,从而使德国在对法国的入侵中能迅速取胜。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这是对落后军事理论的惩罚。今天随着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军事理论又面临着一场新的、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一种更新的军事理论——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理论——正在形成。

上面我们侧重阐述军事力量及各个组成部分对战争的重要影响。但同时也应当指出。“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日益和缓的今天,军事力量在国力中的作用已大大降低,国家安全的概念也具有了新的内容,即国家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已由军事(对领土完整的威胁)转向经济和生态等领域。同时, 使用武力的代价也日益提高,运用其他手段解决国际问题更为有效。总之,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约瑟夫·奈伊在《软力量》一文中所说:“武力有时也许会起某种作用,但在解决国际政治中的新难题方面, 传统的力量手段已经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