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师北伐和元朝灭亡

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吴元年,1367)十月,朱元璋在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后,即着手挥师北伐。他对徐达等说:“自元失其政,君昏臣悖,兵戈四起,民坠涂炭。予与诸公仗义而起,初为保身之谋,冀有奠安生民者出。岂意大难不解,为众所附,乃率众渡江,与群雄相角逐,遂平陈友谅,灭张士诚,闽、广之地,将以次而定。尚念中原扰攘,人民离散,山东则有王宣父子,狗偷鼠窃,反侧不常。河南则有王保保,名虽尊元,实则跋扈,擅爵专赋,上疑下叛。关陇则有李思齐、张思道,彼此猜忌,势不两立,且与王保保互相嫌隙。元之将亡,其机在此。”又提出北伐的战略部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 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 云中、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明太祖实录》卷二五)朱元璋

的这一席话,充分说明他对全国形势和战局了如指掌,以后形势的发展果然不出他所料。在长期的战争环境里和激烈的战斗中,朱元璋已经锻炼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

是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政事常遇春为副将军,率 25 万大军由淮入河,北取中原。临行,又召见诸将士, 叮嘱他们“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二十三日,发布北伐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明太祖实录》卷二五)的口号,这一口号对当时的汉族地主阶级有很大的号召力, 对分化瓦解蒙汉各族上层贵族联合统治的元政权起了很大作用。

北伐的第一步是“先取山东,撤其屏蔽”。十月二十四日,徐达率军抵淮安,遣人往沂州招谕王宣、王信父子。察罕帖木儿死后,王宣父子利用扩廓帖木儿打内战的机会,攻掠山东全境。徐达派人招降后,王宣父子投降, 王信被授予江淮行省平章政事。未几,王宣父子复叛,王宣被徐达镇压,王信逃遁。徐达率军先后克复营州、滕州、益都、东平、兖州、济南、济宁、密州、登州、莱州、东昌等地。由邓愈率领的偏师也由襄阳北略南阳,进展顺利。

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明,建元洪武。北伐的第二步是“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洪武元年二月,徐达等率师

进入河南后,首先进攻汴梁。当时元汴梁守将李克彝、陈州(今河南淮阳) 守将左君弼、安丰守将竹昌均屯兵汴梁。左君弼原是天完政权汴梁行省首脑,长期占领庐州(今安徽合肥),至正二十四年(1364)降元。明军抵达陈桥时,左君弼率先投降,李克彝奔河南(今洛阳)。明军占领汴梁,次第攻克河南各州县。同时,由冯宗异率领的偏师攻克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 扼潼关,西略华州(今陕西华县),以防李思齐军。五月,朱元璋抵汴梁, 召集诸将确定北进大都方略。

七月二十九日,山东诸将自益都、徐州、济宁会师东昌,前锋分兵渡河。闰七月初二日,徐达等自汴梁发兵,自中滦渡河,进取彰德、磁州、邯郸。十一日,徐达会诸将于临清。十四日,常遇春克德州。北伐的第三步“进兵元都”正在顺利进行中。

这时,妥欢贴睦尔如梦初醒。闰七月十九日,罢大抚军院,复扩廓帖木儿官职,命其出援京师,勤王御敌。扩廓故意自平阳绕道大同,尽管元都危在旦夕,他依然观望不进。

闰七月二十日,明军下长芦,趋清州。二十三日,徐达兵抵直沽,水陆两路向大都进发。元中书右丞相也速望风逃遁,元都大震。二十七日,妥欢贴睦尔命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命庆童为中书左丞相,同守京城。二十八日夜半,妥欢贴睦尔率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等,开健德门北奔上都, 左丞相失列门等扈从。八月初二日,徐达等率至大都,攻齐化门,命将士填

濠破城而入,执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等,杀之。至此,统治了百余年的元皇朝终于被推翻。明朝改大都为北平府。

妥欢贴睦尔于八月十五日至上都。当时元朝残余势力仍不可忽视。扩廓帖木儿拥数十万军屯驻山西,李思齐、张思道等盘踞陕西,辽阳有兵 10 万, 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守云南。明廷视扩廓帖木儿为头号劲敌,陕西李、张已有“贰志”(刘佶《北巡私记》),故克大都后不久,明军即兵分两路进攻山西,迫使扩廓撤至甘肃、宁夏。洪武二年(1369)正月,妥欢贴睦尔命扩廓为中书右丞相。四月,元军见明军主力西攻陕西,遣将分道攻北平,被常遇春击败。六月,妥欢贴睦尔逃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常遇春克上都,徐达在陕西也势如破竹,李思齐投降。至明年四月,扩廓帖木儿由宁夏北奔和林,残元势力基本上退至漠北。四月二十八日,妥欢贴睦尔因患痢疾,病死于应昌。朱元璋“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号曰顺帝”(《元史·顺帝纪十》)。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为其父谥号惠宗。五月,明将李文忠来袭应昌,爱猷识理达腊退居和林,改年号宣光。和林的残元政权史称“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