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业
元代茶叶的制作技术基本沿袭前代,江西等地区普遍采用的“水转连磨”,则可能是在宋代“水磨”的基础改进而成的制茶工具①。从忽思慧《饮膳正要》载录的品种看,紫笋雀舌茶与燕尾茶已见于前代,其他新发展、新制的品种主要有:金字茶,系江南湖州“造进末茶”;范殿帅茶,范殿帅当指范文虎②,系江浙庆元路“造进茶芽”,其味色“绝胜诸茶”;川茶、藤茶、夸茶,“皆出四川”,前二者似无可考。夸(亦作夸、胯)茶宋代已有, 而《元史·食货志》所谓“无从知其始末”的“建宁夸茶”当指此;孩儿茶出自广南;三玉川茶。宋景德年中期,宋廷以两湖茶叶与北方实行茶马贸易。为了便于长途运销,湖北用米浆粘合成饼状或圆柱体形状,称帽盒茶(又名“工夫茶”),这是青砖茶的前身。但一般认为此茶至明代中叶才发展起来, 其后“三玉川”茶庄压制的青砖茶,在蒙古牧民中享有很高声誉③,但金元时代的有关描述与该品种的性状一致④,可见三玉川茶元代已流行朝野。
另有几种加入一些营养成分制成的茶:枸杞茶,先取枸杞五斗洁化,而后“用雀舌茶展溲碾子,茶芽不用”,再将枸杞碾成细末;玉磨茶,用上等紫笋与苏门炒米各五十斤,筛净后拌和,入玉磨内磨成茶;香茶,用白茶(宋代茶书中常见,也是贡茶中的上品)、龙脑、百药煎、麝香按一定比例拌和细研,用熬成粥样的香粳米调合成剂,印成饼状;炒茶。铁锅烧赤后,以马思哥油(用牛奶“打取浮凝”的白酥油)、牛奶子、茶芽同炒而成。还有“出
① 王祯:《农书》卷十《百谷谱》九《茶》。
② 孔齐:《至正直记》卷二《宋末叛臣》,“宋末叛臣范殿帅文虎”。
③ 庄晚芳、王家斌:《西北茶叶贸易研究》,《农学研究》第 3 辑。
④ 李俊民:《新样团茶》:“春风倾倒在灵芽,才到江南百草花。未试人间小团 月,异香先入玉川家”; 萨都剌:《元统乙亥余除闽宪知事未行立春十日参政 许可用惠茶寄诗以谢》(《萨都剌诗集》后集):“春到人间才十日,东风先过玉 川家”。
直北地面,味温甘”的女须儿茶;“出本土(指西番),味苦涩,煎用酥油” 的西番茶,亦作西番大叶茶。元廷在分宁(今江西修水)等处设官营作坊, “成造西番茶货”①,西番大叶茶亦有可能在这里成造。值得一提的是,茶叶在唐代已传入吐蕃与回鹘地区,十至十二世纪,继续传到吐蕃,并到达高昌、于阗和七河地区,而且可能经由于阗传到河中以至波斯、印度,也可能经由于阗或西藏传入印度、波斯。十三世纪末蒙古兴起后,中西海陆交通大开,茶叶随之进一步在中亚和西亚广为传播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