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义再起和最后失败
正当红巾军处于劣势之时,至正十三年正月,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东台)盐贩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 18 人,杀多次窘辱过士诚的弓兵丘义及诸富户,募集盐丁起兵。四月,攻破泰州,拥众万余。五月,克兴化。未几,又克高邮。十四年正月,士诚自称诚王,国号大周,改元天佑。九月,妥欢贴睦尔命脱脱出师高邮。脱脱总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号称百万,“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元史·脱脱传》)。十一月,元军抵高邮,士诚大败,退入城中不出。元军分兵破六合、盐城、兴化等地。高邮被围,城中不可支,日议投降事,但又恐罪不能赦,不敢投降。十二月,妥欢贴睦尔突然下诏削去脱脱兵权,顿时引起一场混乱,百万元军不战自溃,形势发生急遽变化。
元廷自己制造的这场动乱是元朝政治腐败、妥欢贴睦尔走向堕落的必然
结果。先是脱脱复相之前,康里人哈麻、雪雪兄弟屡次在帝面前为其美言, 脱脱复相后深为感激,升哈麻为中书右丞。不久,哈麻与脱脱发生矛盾,降为宣政院使,于是对脱脱怀恨在心。他偷偷引进西天僧教妥欢贴睦尔运气术,哈麻妹婿集贤大学士秃鲁帖木儿亦荐西蕃僧伽磷真,所教者名“演揲儿”,汉语“大喜乐”。大喜乐是一种宗教舞蹈,又是一种气功。秃鲁帖木儿利用这种运气及房中之术,诱导妥欢贴睦尔进行淫乐。秃鲁帖木儿又荐老的沙等 10 人,号称“倚纳”。这些“倚纳”用高丽宫女为耳目,专门刺探公卿贵人家的命妇,市井街坊的良家妇女,引入宫中,供妥欢贴睦尔和这些“倚纳”淫乐。妥欢贴睦尔与推行至正新政时判若两人,全然不顾皇帝尊严, 与这些男女相与亵狎,甚至男女赤身裸体,寻欢作乐。其淫乐的秘室即筑于宣文阁之旁,称之为“皆即兀该”,汉语“事事无碍”的意思。又在上都修穆清阁,有房数百间,亦为大喜乐的场所。当时,“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无所禁止,丑声秽行,虽市井之人,亦恶闻之”(《庚申外史》)。脱脱对此亦深恶痛绝,欲将哈麻除之。哈麻获悉后,百般挑拨皇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与脱脱兄弟的关系。脱脱出征高邮后,妥欢贴睦尔任命哈麻为中书平章政事,哈麻唆使监察御史奏劾脱脱和也先帖木儿罪行,故妥欢贴睦尔下诏削脱脱兵权,命谪迁云南镇西路(今腾冲西),家产籍没。十五年十二月,哈麻矫旨遣使鸩死脱脱于云南贬所。
高邮战役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大军百万,一时四散。⋯⋯ 其散而无所附者,多从红军,铁甲一军入襄阳,号铁甲兵者是也”(《庚申外史》)。从此,元廷再也没有力量纠集如此众多的兵力来镇压起义军,只能主要依靠地主武装来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农民起义军则以此为转折, 重新积聚力量,组织队伍,掀起规模更大的武装斗争高潮。
至正十五年(1350)二月,刘福通迎韩山童子林儿于砀山夹河,在亳州
(今安徽亳县)正式建立宋政权,改元龙凤,立林儿为帝,号“小明王”。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罗文素、刘福通为平章,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不久,因杜遵道专权,被福通杀死,福通自任丞相,加封太保。宋政权的机构建设逐步完善,中央有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中书省下设六部; 地方设行中书省,先后曾建立过淮安行省(平章赵均用)、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益都行省(平章毛贵)、曹州行省(平章武某)、辽阳行省(平章毛居敬、潘诚、关铎、沙刘二等),行省下置府、县;管军机构与天完政权同。
宋政权建立后,元廷命答失八都鲁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代替太不花为中原地区元军总指挥。答失八都鲁率军进驻许州长葛(今河南长葛东北), 为刘福通军所败,士卒奔溃。十五年九月,答失八都鲁至中牟,收集溃散士卒,刘福通突然劫营,大获辎重,并俘其子孛罗贴木儿。但红巾军又遭元将刘哈剌不花袭击,孛罗帖木儿又被救回。刘福通命其将赵明达取嵩(今河南嵩县)、汝(今临汝)、洛阳,北渡孟津至怀庆路(今河南沁阳),河之北
大为震动。元廷不得不自豫南调察罕帖木儿来应战,赵明达战败。十二月, 答失八都鲁进攻太康,进围亳州,刘福通使小明王避兵于安丰,自领兵与答失八都鲁战于太康、亳州,击退元军,亳州得安。
至正十六年(1356)九月,刘福通分兵出击,发动了著名的三路北伐, 意欲一举包围大都,推翻元朝。
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率领。他们出潼关,克陕、虢(今河南灵宝),扼崤函,转攻晋南。十七年初,李武、崔德转攻陕西,下商州(今陕西商县), 攻武关。二月,夺七盘,进据蓝田,前锋直抵灞上,进逼奉元路(治今陕西西安),分兵攻占同(今大荔)、华(今华县)诸州。陕西省台连连告急, 元廷不得不命察罕帖木儿、李思齐、刘哈剌不花等前去救援,西路军败走兴元(今陕西关中)。闰九月,刘福通增派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入陕, 与李武、崔德汇合,自兴元转攻秦(今甘肃天水)、陇(今陕西陇县),据巩昌(今属陕西),败于察罕贴木儿,西路军溃退。次年,一部分西路军在李喜喜率领下南下四川,改称“青巾”,被徐寿辉部将明玉珍逐走。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李武、崔德向李思齐投降。
东路军的统帅是毛贵。他原是赵均用的部将。至正十四年,赵均用与彭早住等高濠州东去盱眙、泗州后,进据安东州(今江苏涟水),与元将董抟霄激战于北沙、庙湾、沙浦等地,大败元军于泗州。十六年三月,扬州地主武装“青军”头目张明鉴逐走镇南王孛罗普化,孛罗普化奔淮安。不久,王宣所部“黄军”反。十月,赵均用联络青军、黄军围攻淮安,杀镇南王孛罗普化而据之。宋政权命赵均用为淮安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毛贵奉赵均用命, 转战于安东、海宁、沭阳、赣榆一带。十七年初,元将也速攻海宁,毛贵夺其战船,由海道入山东。二月,毛贵取胶州(今山东胶县),击毙元山东宣慰使释嘉讷。又下海,转攻益都,益王买奴逃遁,遂下滨州(今滨县北)。四月,克莒州(今莒县)。短短二三个月内,尽有山东州县。元廷急命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知枢密院事孛兰奚及董抟霄等出兵镇压毛贵;又命答失八都鲁攻曹州盛文郁部,防止盛部与毛部势相联结。为防止毛贵北上,急从太不花、答失八都鲁等三处军马内,择其精锐守河北。七月,元镇守黄河义兵万户田丰响应毛贵起义,克济宁路(治今山东巨野)。是年冬,驻棣州(今山东惠民)的义兵千户余宝杀知枢密院事宝童起义。负责镇压山东农民军的总指挥纽的该一直龟缩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不敢出战。次年正月,田丰取东平。二月,毛贵克济南。至此,山东几乎尽为红巾军所有。宋政权在山东设益都等处行中书省,命毛贵为平章。毛贵立宾兴院,选用官吏,又于莱州大规模屯田,官民田十止收二分,生产大有发展(《元史·顺帝纪八》)。毛贵把山东建成后方稳固的基地,然后挥师北上。
至正十八年(1358)二月,毛贵兵至河北南皮魏家庄,杀河南行省右丞董抟霄。又连克清(今河北青县)、沧(今河北沧州东南)二州,据长芦镇。三月,克蓟州(今天津蓟县),至郭州枣林、柳林(均在今北京市境内),
元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毛贵兵进逼大都,“京师人心大骇,在廷之臣,或劝乘舆北巡以避之,或劝迁都关陕,众议纷纷”(《元史·刘哈剌不花传》)。当时形势对红巾军非常有利,答失八都鲁已病死,其子孛鲁帖木儿与察罕帖木儿互相攻伐,京师十分空虚。但由于中路军作战失利,未能突破山西、河北元军防线,从而与东路军汇合攻大都,致使毛贵孤军深入,在柳林败于元将刘哈剌不花,不得不退师济南。十九年四月,从淮安来山东投奔毛贵的赵均用,杀害毛贵。七月,毛贵部将续继祖自辽阳回益都,又杀赵均用。山东各地红巾军虽奉毛贵子小毛平章为帅,但实力大受影响。而田丰自称花马王,王士诚称扫地王,田丰与王士诚为争夺地盘互相攻伐。至正二十一年
(1361)夏,察罕帖木儿开始进攻山东红巾军,发并州军出井陉,辽、沁军出邯郸,泽、潞军出磁州,怀、卫军出白马,以及汴梁、洛阳诸军,水陆俱下,分道并进。自率主力军渡孟津,逾怀庆,直抵山东,相继占领冠州(今山东冠县)、东昌。八月,察罕帖木儿遣其子扩廓帖木儿及其将阎思李、关保、虎林赤由东阿造浮桥渡河,田丰率 2 万人夺桥未成,元军占领长清。田丰屡败,不得已降元,察罕帖木儿报请元廷授以山东行省平章职。田丰招降棣州余宝、东平王士诚、东昌杨诚。八月,元军下济南,南取泰安,北攻济阳、章丘,东略沿海诸州县,红巾军节节败退。察罕帖木儿因镇压红巾军有功,升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十月,元军进围益都。二十二年六月,田丰、王士诚设计杀察罕帖木儿,重返红巾军队伍,回到益都。扩廓帖木儿袭父职,继续围攻益都。是年十一月,元军破城,田丰、王士诚被俘杀,守将陈猱头以下二百余人被俘后送京师处死。山东红巾军全部被镇压。
中路军是曹州盛文郁的部队。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冯长舅、沙刘二等率领,逾太行山入山西,取泽州之陵川、高平。闰九月,克潞州(今山西长治),在冀宁路(治今山西太原) 遇阻。十八年春,毛贵率东路军北上,直趋大都。为加强侧翼力量,阻止元军来援,命其将王士诚、续继祖自益都出兵攻怀庆,克晋宁,与中路军配合, 势力大增。于是,中路军决定分兵两路:一路攻绛州(今山西新绛);一路由沁州(今山西沁县)攻冀宁、大同等地。时毛贵进逼大都失利,察罕帖木儿在晋南伏击中路红巾军取胜。六月,关先生、破头潘由辽州(今山西左权) 转攻冀宁,意欲从保定、定州(今河北定县)突破元军防线,失利,改向晋北。十月,关先生等从定州转攻大同、兴和(今河北张北)等地。十二月, 关先生等克上都。红巾军在上都烧毁元帝驻夏的宫阙后,再克全宁路(治今内蒙古翁牛特旗),焚鲁王府。进而攻取辽阳行省首府辽阳路(治今辽宁辽阳)。宋政权遂于此处置辽阳行省,命毛居敬、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等为平章。红巾军进入东北后,元守军一触即溃,而关内元军则仍有一定实力,为此,他们决定进攻高丽。高丽王与元廷有特殊关系,而且派军进入中原镇压红巾军。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中路军致书高丽王,准备
进攻高丽。十一月,中路军前锋渡鸭绿江。十二月,毛居敬率红巾军攻占义州、静州、麟州、西京(今朝鲜平壤)。以后转战于西北沿海诸州。二十一年九月,关先生、破头潘、沙刘二等再入高丽,一度攻占开京(今朝鲜开城), 迫使高丽恭愍王逃奔福州(今朝鲜安东)。次年初,关先生、沙刘二等战死, 余众在破头潘率领下退回辽阳,四月,破头潘在辽阳被俘。中路军至此全遭失败。
宋政权分兵三路后,元廷不得不分散兵力对付各路红巾军,因而为刘福通亲率的中央红巾军解除了元军的压力。至正十七年六月,刘福通攻汴梁(今河南开封),不克。八月,转攻大名、卫辉等路,很快占领豫北、冀南广大地区,屡败元将答失八都鲁,元廷对答失八都鲁十分不满,“颇疑其玩寇失机,使者促战相踵”,红巾军伪造与答失八都鲁通和书,“遗诸道路,使者果得之以进”(《元史·答失八都鲁传》)。答失八都鲁得知,忧愤而死, 子孛罗帖木儿继之。十八年五月,刘福通克汴梁,并定为国都,实现了使“宋” 政权名副其实的宿愿。这时,宋政权出现了鼎盛的局面。《元史》称:“造宫阙,易正朔,号召群盗,巴蜀、荆楚、江淮、齐鲁、辽海,西至甘肃,所在兵起,势相联结”(《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红巾军也自称:“慨念生民久陷于胡,倡义举兵,恢复中原,东逾齐鲁,西北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悉皆款附。如饥者之得膏粱,病者之遇药石。”①当时元朝主要兵力仍然集中在北方地区,尤其是靠镇压红巾军起家的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李思齐等军阀势力,全力以赴围剿北方红巾等各路军队,所以,北方红巾军在摧毁元朝统治的斗争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是不可估量的。
由于三路北伐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或先后遭致失败,或远离宋都汴梁,宋政权很快从鼎盛开始逆转。至正十八年七月,察罕帖木儿移军洛阳, 孛罗帖木儿进攻曹州。十一月,曹州失陷,曹州行省武宰相、仇知院牺牲。十九年初,孛罗帖木儿北上代州(今山西代县)、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驻军大同,切断中路军与汴梁的联系。二十年五月,察罕帖木儿移军虎牢,分兵南路出汴南,攻陷归、亳、陈、蔡,北路出汴东,置战船于黄河内,略曹州南,据黄陵渡,又发陕西、山西各路元军,把汴梁包围得水泄不通。八月,汴梁失陷,刘福通护韩林儿冲出重围,逃奔安丰。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攻安丰, 小明王急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不顾张士诚、陈友谅东西夹击的危险,亲率大军北上,救出小明王、刘福通,安置于滁州。至此,宋政权已经名存实亡。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称吴王前夕,其将廖永安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途经瓜步,将他们溺死①。
① 郑麟趾:《高丽史》卷四一《恭愍王》四。
① 《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引《通鉴博论》,《明太祖实录》卷十二称:“吕珍攻刘福通于安丰,入其城,杀福通等。”
高邮战役后,南方红巾军也利用这一机会,重振旗鼓。黄陂渔民出身的倪文俊在重建天完政权中起了重要作用。至正十五年(1355)正月,倪文俊克沔阳,在汉川鸡鸣仪大败元军,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子报恩奴、接待奴、佛家奴战死。不久,倪文俊又连克襄阳、中兴(今湖北江陵)、武昌、汉阳, 俘威顺王子歹帖木儿及王妃等。元廷见其势大,下诏招抚,因谈判不成,倪文俊杀威顺王子。元廷命答失八都鲁等守蕲黄,命太不花为湖广行省左丞相,总兵湖南,全力剿捕红巾军。十六年正月,天完建都汉阳,徐寿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命倪文俊为丞相,改元太平。是年,天完军东入浙江,西取襄阳,南克湖南常德、澧、辰、衡、岳诸州。赵普胜率巢湖水师克枞阳、池州、青阳等地,并两度围攻安庆。十七年九月,倪文俊企图谋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失败后自汉阳奔黄州(今湖北黄冈),被其部将陈友谅所杀。倪文俊的部队全归陈友谅所有。
陈友谅出身沔阳谢姓渔家,因赘于陈氏,故改姓陈,曾在县衙任贴书之职。元末兵起,与弟友仁、友贵聚众起义,投奔天完政权,充任倪文俊部下簿掾,累官至统军元帅。杀倪文俊后,夺得天完政权军权,率军重点进攻东南。至正十七年底,沿江而下,在小孤山大败元军。十八年正月,与赵普胜等联军攻破安庆,杀元淮南行省左丞余阙等。此后,连克龙兴、瑞州、邵武、吉安、抚州、建昌、赣州、汀州、信州、衢州等路。使天完政权成为南方各支起义军中拓地最广、实力最强的武装力量。但陈友谅与倪文俊一样,篡权野心强烈。为此,他于至正十九年九月,杀害唯 一可与之匹敌的赵普胜。是年底,又逼迫徐寿辉徙都江州,乘机 伏杀徐寿辉部属,自称汉王,改元天定。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挟徐寿辉攻占太平。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 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汉,年号大义,仍以邹普胜为太师,以张必先为丞相, 张定边为太尉兼知枢密院事。
陈友谅篡位后,“其将士皆离心,且政令不一”(《明太祖实录》卷九)。赵普胜、徐寿辉旧部纷纷离去。而陈友谅则把矛头指向应天(今江苏南京) 的朱元璋,企图联合已经降元的平江张士诚对朱元璋东西夹击。张士诚未敢出兵。陈友谅称帝后不久,即沿江而下直奔应天,结果在龙湾中计大败,逃回江州。朱元璋乘胜连克太平、安庆等地,赵普胜旧部张志雄,徐寿辉旧部、驻守袁州多年的欧普祥,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北)守将于光等投奔朱元璋。二十一年,陈友谅多次反扑失败,朱元璋占领江州,陈友谅逃奔武昌。陈友谅饶州守将吴宏、建昌守将王溥、龙兴守将胡廷瑞等均以城降朱元璋。二十二年,吉安孙本立、曾万中,龙泉彭昌中等降朱元璋。这时,陈友谅已面临众叛亲离、“疆土日蹙”的局面。二十三年,陈友谅不顾一切发动了鄱阳湖大战,终于自取灭亡。
陈友谅杀害徐寿辉篡夺政权后,天完旧将明玉珍宣布与陈友谅“不与相通”,在四川形成割据。明玉珍是随州(今湖北随县)梅丘里平林聚农民。元末兵起后,被当地富豪推为屯长,组织武装结寨自保。至正十三年冬,投
奔徐寿辉,授为统军元帅,守沔阳。十七年秋,占领重庆,徐寿辉授为陇蜀行省参政。十八年,败李喜喜“青军”于普安(今四川剑阁)、广元,天完升玉珍为陇蜀行省左丞。十九年四月,克嘉定(今四川乐山),败元四川行省平章朗革歹等,杀右丞完者都,进克成都、隆庆、潼川。从此,元朝在四川的统治宣告结束。二十年闰五月,陈友谅弑徐寿辉称帝,“友谅使来,宋主(即徐寿辉)崩弑外闻,乃斩使焚书,三军缟素,为宋主发丧,附膺哀悼, 殆不堪忍。⋯⋯自是议讨友谅,移檄四方,会兵三峡。⋯⋯谥宋主曰:‘应天启运献武皇帝’,庙号世宗,犹舜之宗尧也”① ,明玉珍又“立寿辉庙于城南,春秋奉祀”②,对寿辉表示十分忠诚。二十一年七月,明玉珍称陇蜀王。二十三年正月,明玉珍称帝,国号大夏,改元天统,仿周制,设六卿, 以戴春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尚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文仁、周兴为司徒,刘祯为宗伯,废释老二教,上奉弥勒,赋税十取其一,“农家无力役之征”③。明玉珍曾出兵陕西、云南、贵州等地,但多不能守,以后很少出兵,重于防守。二十五年,明玉珍更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春为左丞相,万胜为右丞相,尚大亨、张文炳为知院,邹兴等为平章。二十六年春,明玉珍病死,遗言:“汝等同心协力,但可自守,慎勿妄窥中原, 亦不可与各邻国构隙。”又说:“元虏未逐,余志不能遂也。”④子明升即位,年仅 10 岁。
高邮之战使张士诚转危为安。脱脱在前线罢兵权后,元军大乱,张士诚乘机出击,扩大地盘,并且拒绝元廷的多次招安。至正十五年(1355)底, 淮东大饥,士诚遣其弟士德占领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克常熟。次年二月,攻占平江路(治今江苏苏州)。士诚改平江路为隆平府,将政权机构从高邮迁来。又分兵连克无锡、常州、松江、湖州、杭州,占有富庶的长江三角洲。这时淮西朱元璋已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势力向东扩展,朱、张双方 在镇江形成对峙。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军连克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张士德在常熟被朱元璋军擒获。“于是,士诚北有淮海,南有浙西,江阴、长兴二邑皆其要害。长兴据太湖口,陆走广德诸郡;江阴枕大江,扼姑苏、通州济渡之处。得长兴,则士 诚步骑不敢出广德、宣、歙; 得江阴,则士诚舟师不敢泝大江,上金、焦。至是并为我(指朱元璋军)有, 士诚侵轶路绝”(《明太祖实录》卷五)。张士诚战场上屡战屡败。割据台、温、庆元地区的方国珍奉元朝之命进攻张士诚。在内外交困、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张士诚接受元朝招安,妥欢贴睦尔降旨授士诚为太尉。
张士诚降元后,继续与朱元璋争夺地盘,双方在江南地区大体上维持原
① 刘桢:《玄宫之碑》,1982 年明玉珍墓出土。
② 杨学可:《明氏实录》。
③ 杨学可:《明氏实录》。
④ 杨学可:《明氏实录》。
来态势,但在苏北、鲁南、皖北一带,张士诚利用宋政权衰败之机,把势力一直扩张到济宁、濠州一线。元廷为解决京师饥荒,于至正十九年九月,不惜以御酒龙衣赐张士诚,以换取海运粮。从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三年(1360— 1363),张士诚和方国珍,一个出粮,一个出船,每年海运粮 11 万石至 13 万石不等,解往大都,从而延长了元朝的反动统治。张士诚集团也是一伙新生的地主分子,他们割据平江后,“无不志在良田美宅”①,“诸公经国为务,畜声伎,购图画,唯酒色耽乐为从,民间奇石名木,必见豪夺。⋯⋯诸公宴集,辄费米千石”②。张士诚“经岁不出门,不理政事”③,其弟张士信, 有“后房百余人,习天魔舞队,珠金玉翠,极其丽饰”(《明太祖实录》卷二十)。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士诚遣吕珍进攻宋政权最后据点安丰, 朱元璋救出小明王、刘福通,才使他们幸免于难。九月,士诚自称吴王,遣使赴京请命,妥欢贴睦尔不允。元廷又遣户部侍郎博罗帖木儿、监丞赛因不花到平江催海运粮,士诚不允,双方关系断绝。江浙行省的元朝官员也被士诚排挤。此后,张士诚集团更加腐朽堕落,灭亡之时也指日可待了。
自从至正十四年(1354)高邮战役后,北南红巾军都从起义的低谷走了出来,展开了规模更大的反元武装斗争。北方红巾军分兵三路北伐,对元朝在北方的统治予以沉重打击,并为南方红巾军的发展和朱元璋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南方红巾军战绩辉煌,按实力本可担负起推翻元朝的历史重任, 但陈友谅篡权后急遽蜕变,最后众叛亲离,自取灭亡。非红巾军系统的张士诚、方国珍,乘天下大乱之机,割据一方,叛服无常,早已失去农民起义的性质。朱元璋稳扎稳打,逐步壮大,最后担负起推翻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
① 乾隆《苏州府志》卷十《田赋》三。
② 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卷上。
③ 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