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河与变钞
至正新政没有解决社会危机。妥欢贴睦尔不得不于至正九年(1349)闰九月召回脱脱,命他复为中书右丞相。脱脱重新执政后,面临着一大堆极其棘手的问题。
至正四年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北决白茅堤(今河南兰考东北)、金堤。沿河郡邑,如济宁路(治今山东巨野)的单州(今山东单县)、
③ 苏天爵:《乞续编通制》,《滋溪文稿》卷二六。
虞城(今河南虞城北)、砀山(今属安徽)、金乡(今属山东)、鱼台(今山东鱼台西)、丰(今江苏丰县)、沛(今江苏沛县)、任城(今山东济宁)、嘉祥(今属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的定陶(今属山东)、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成武(今属山东),大名路(治今河北大名南)的东明(今山东东明东南),东平路(治今山东东平)的汶上(今属山东)等州县均遭水患。黄河泛滥如此严重,受害地区如此之广阔,是河患史上所罕见的。更由于政府没有采取果断治河措施,水势不断北侵。到至正八年正月,河水又决,先是淹没济宁路,继而北侵安山(今山东东平西),汇入运河,延袤济南、河间,不仅运河有中断之势,而且河间、山东两盐运司所属几十个盐场也有淹没的危险。大都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生活用品,元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盐税,将会急遽减少。
更为严重的是,河患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河南、山东等河泛区“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大批流民涌入长江下游,“沿河盗起,剽掠无忌, 有司莫能禁”。全国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 和少数民族起义也是此起彼伏, 其中山东私盐贩郭火你赤起义,福建汀州连城县罗天麟、陈积万起义,湖南吴天保领导的瑶民起义,台州黄岩盐贩方国珍起义,辽东女真人锁火奴和兀颜拨鲁欢反元,云南死可伐起义等影响最大。监察御史张祯惊呼:“灾异迭见,盗贼蜂起⋯⋯若不振举,恐有唐末藩镇噬脐之祸”(《元史·顺帝纪四》)。
妥欢贴睦尔曾制定《守令黜陟之法》和《荐举守令法》,又遣奉使巡行天下,意欲改变官贪吏污的状况。结果收效甚微,贪污、贿赂之风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更加严重。朝廷像哈麻这类奸臣,“自藩王戚里,皆遗赂之”(《元史·哈麻传》)。地方官更是天高皇帝远,其向民征钱,各有名目,有所谓拜见钱、撒花钱、追节钱、生日钱、常例钱、人情钱、赍发钱、公事钱等等
①。就是号称清廉的廉访司官员,也是声名狼藉。至元八年十月,御史台承
认:“近年以来,江南各道廉访司书史奏差,间有不务守慎,恣尚贪饕,⋯⋯ 滋长奸恶,废坏纪纲。若不严为立法,无以效劝将来。”②民间甚至作诗嘲笑廉访司官员:“解贼一金并一鼓,迎官两鼓一声锣。金鼓看来都一样,官扔穗贼不争多。”时人叶子奇说:“及元之将乱,上下诸司,其滥愈甚。”
③
赋役沉重且不均,这是造成广大人民不满的重要原因。此类情况,江南尤其严重。福州崇安共有 50 都,纳官粮 6000 石,“其大家以五十余家而兼五千石,细民以四百余家而合一千石。大家之田,连跨数郡,而细民之粮仅升合。有司常以四百之细民配五十大家之役,故贫者受役旬日而家已破”(《元史·邹伯颜传》)。福州也是役法不均,官府常常“聚数百人于庭,鞭笞拷
① 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杂俎篇》。
② 《南台备要》,《永乐大典》卷二六一○。
③ 《草木子》卷四上《谈薮篇》。
掠,责成于一二日之间,吏巧法与豪猾表里,贫民受抑无诉”①。浙西则以赋税重而闻名。至正间,平江路长洲县(今江苏苏州)“地下水悍,岁赋五十万硕,民避其役,不啻如猛虎”②。广大农民的 极度贫困,是促使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疮痍满目的社会,其实是没有任何灵丹妙方可以把它治理好的。黄河听其泛滥,钞法任其混乱,社会危机势必加深,人民起义迟早会如同烈火一般燃起;立即开河变钞,解决财政危机,使灾民重返家园,在脱脱看来这是摆脱危机的唯一良策。但脱脱对人民群众对元朝统治的极度不满估计不足,更不会估计到开河变钞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
变更钞法的原因,一是国库严重空虚,入不敷出。世祖至元后期以来, 财政渐见拮据,因而纸币发行量猛增。大德以来,开始动用纸币准备金;武宗至大时,动用钞本更为严重,又发行至大银钞,使之五倍于至元钞,同时恢复使用铜钱;仁宗即位,加以整顿钞法,罢至大银钞与铜钱,但又大量印钞,曾连续四年每年印数在 200 万锭以上,官定钞银比值只及中统初的 1/20。日积月累印发的纸币到至正年间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二是伪钞横行。元代钞法对造伪钞者一律处死,但冒险者仍为数不少,“坐罪虽曰匪轻,获利自是甚重”③。历年印造的伪钞几乎流通于全国,愈积愈多,对钞法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至正十年(1350)四月,左司都事武琪向脱脱建议变更钞法,吏部尚书契哲笃对他的建议表示支持。他们提出以楮币一贯文省权铜钱一千文为母, 而钱为子。脱脱原则上同意这一方案。为慎重起见,脱脱会集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及集贤、翰林两院官进一步商议。经过激烈争论,压制了不同意见,决定变更钞法。
变钞的具体办法,一是印造“至正文钞”(实际上是用旧日的中统交钞加盖“至正交钞”字样,故又称“至正中统交钞”),新钞一贯合铜钱一千文或至元宝钞两贯,两种钞并行通用,而中统交钞的价值比至元宝钞提高一倍。专置宝泉提举司,“每日印造,不可计数。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元史·食货志五》)。二是发行“至正通宝钱”,与历代旧币通行,形成钱钞通行局面,并以钱来实钞法。
至正十一年(1351)新钞与通宝同时发行,“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每锭 50 贯)易斗粟不可得”,“所在郡县, 皆以物货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元史·食货志五》)。到至正十六年时,纸币“绝不用,交易惟用铜钱耳。钱之弊亦甚⋯⋯且钱之小者,
① 吴海:《故王将军夫人孙氏墓志铭》,《闻过斋集》卷三。
② 杨维桢:《长州县重修学宫记》,碑存苏州孔庙。
③ 苏天爵:《灾异建白十事》,《滋溪文稿》卷六六。
薄者,易失坏,愈久愈减耳”①。变钞本是以“钞买钞”的办法,即用新钞来压低民间的至元宝钞,达到增加国库收入,摆脱财政危机的目的。结果由于新币发行额过大,广大人民群众加以抵制,因而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变钞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政府的信誉却一落千丈。
黄河决溢后,元廷在治河问题上一直犹疑不决,因而延误了五六年之久。运河受阻,盐场被毁,饥民相食,反抗不止,形势十分严峻。脱脱复相后,都漕运使贾鲁再次申述了自己的主张:“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役不大兴,害不能已”(《元史·成遵传》)。脱脱决定采取贾鲁的治河方案。但工部尚书成遵等出面抗争,认为黄河故道不可得复,并说:“济宁、曹、郓,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恐日后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元史·成遵传》)。双方争论十分激烈。脱脱治河决心始终没有动 摇。
至正十一年四月初四日,妥欢贴睦尔正式批准治河,下诏中外,命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总治河防使,发汴梁、大名 13 路民 15 万人,庐州(今安徽合
肥)等地戍军 18 翼 2 万人供役。四月二日开土,七月完成疏浚黄河故道工程,开始堵塞黄河故道下游上段各决口、豁口,修筑北岸堤防。八月二十九日放水入故道。九月七日,贾鲁用船堤障水法开始堵水工程,至十一月十一日终于使龙口堵合,“决河绝流,故道复通”①。贾鲁在治河工程上取得了成功。
然而,农民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果然用开河机会发动了农民起义。时人作诗云:“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② 又有《醉太平小令》称:“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③时人把开河变钞看作是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源。其实元朝社会矛盾的激化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之故,开河变钞只是元朝社会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