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著

元代是各族人民互相交流十分活跃的时代。在人们日常生活、政府行政、文化交流等方面需要用语言进行交往,因此,元朝政府十分重视双语教育。一方面要使少数民族本民族语言不致“断绝”;另一方面又要使少数民族尽量掌握汉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好地处理日常事务。

元朝政府于至元六年(1269)八思巴蒙古新字颁行之后,在诸路置蒙古字学。八年,立京师蒙古国子学,从随朝官员、怯薛台、蒙古汉人官员家, 选子弟俊秀者入学。命翰林院译《通鉴节要》为蒙古字习学。至元二十四年

(1287),曾任过回回译史的中书省右丞麦术丁提出“亦思替非文字的人少有。这时一二个人好生的理会得存,我则些少理会得。咱每后底这文书莫不则那般断绝了去也么?教学呵,怎生?”①他的要求得到批准。二十六年置

① 《通制条格》卷五《亦思替非文书》。

回回国子监学,从百官及富人子弟中选取生员。亦思替非文字即阿拉伯文。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学培养了大量政府部门中的译史,为各族之间沟通语言起了不少作用。元朝统治者也非常重视蒙古、色目人掌握汉语。如蒙古人伯必之子阿八赤曾入蒙古学,真金太子问其读何书,阿八赤以蒙古书对, 真金曰:“我命汝学汉人文字耳,其亟入胄监。”(《元史·裕宗传》)顺帝子爱献识理达腊初学畏兀体蒙古字,后入端本堂,由名儒李好文等教授《端本堂经训义》、《大宝龟鉴》等汉文书,他善书法,也善诗。

为适应各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需要,元代涌现了一批文字学家和翻译家。汪古人马祖常将《皇图大训》、《承华事略》翻译为蒙古文(《元史·马祖常传》)。回回人察罕,精通中国历史典故,曾译《贞观政要》、《帝范》为蒙古文,又译蒙古文《脱卜赤颜》为《圣武开天纪》、《太宗平金始末》为汉文(《元史·察罕传》)。汉人鲍信卿是著名的蒙文专家,元贞初曾选编史传中的故事及时务切要者二百五十余条译为《杂目》,又编蒙古、畏兀儿语法为《贯通集》、《联珠集》、《选玉集》等①。

① 王祎:《鲍信卿传》,《王忠文公集》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