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齿、百夷

金齿、百夷都是今傣族先民,其俗尚以金、银、漆等来涂饰牙齿,因而很古以来就被称为金齿、银齿、黑齿等。元代的回回人和蒙古人用波斯语Zar-dandan 称之,亦即金齿之意①。很明显,金齿并不是这个民族的自称, 而是他族的外称。实际上,唐代的裳魔,明代的歹摩,都是傣勐一音的异译, 这才是“金齿百夷”部的自称。李京说:“西南之蛮,白夷(即百夷)最盛。北接吐蕃,南抵交趾。”行省的西南及东南边地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区。南诏、大理时代,这一带的傣族先民大体上可以今澜沧江为界分为两部分,西部称为金齿(或黑齿等),东部称白衣(即百夷)。入元以后,金齿、百夷之称经常混用,已不复区别。西南的金齿百夷,由大理金齿等路宣慰司管辖,东南地区诸部则归隶于临安道宣慰司①。八百媳妇②、七十城门甸等部居民,都以百夷为主。

百夷诸部多从事农业经济。其地多桑柘,四时皆蚕;由于气候宜于作物生长,土地又肥沃,虽“地利不能尽,然多产牛、羊、鱼、果”(钱百顺《百夷传》)。大多数金齿部落元时还没有使用文字,只是刻木为约。

百夷妇女特别能吃苦耐劳。据《云南志略》,她们“长眉睫,不施脂粉, 发分两髻,衣文锦衣,连缀河贝为饰。尽力农事,勤苦不辍。及产,方得少暇。既产,即抱子浴于江,归付其父,动作如故”。由于居地偏南,风土下湿上热,金齿百夷“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交易五日一集,旦则妇人为市,日中男子为市,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百夷诸部到明代后期才开始奉佛。其在元代惟信巫祝而已。

至正之初,随着元朝廷和云南行省统治势力的衰弱,麓川(今云南瑞丽) 百夷土官思可发举兵抗命,“盗据一方,侵夺路甸”。据傣文《麓川思氏官谱》,知思可发为土语音译,其意即擒白虎之王。元明官方文献多以死可伐名之,是一种诬称。兵起之后,邻近诸部“相率纳贡”。元廷曾几次派兵往征、下诏招谕,都不见效。至正十五年(1355),思可发归降元廷。此后, 他实际上长期控制麓川四周“三十六路”之地(《明太祖实录》卷一五五), “虽奉正朔、纳职贡,而服用制度,拟于王者”(《百夷传》)。一直到洪武中,他才为明朝重新招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