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民族和边区史研究蒙古史研究

主要研究课题有蒙古族源、早期蒙古社会性质、蒙古国家的建立及其制度和元代的蒙古地区等方面。亦邻真《中国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族源》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订和语言的比较研究,论证构成蒙古族的核心部族是“原蒙古人”,即室韦—鞑靼人,他们属于古东胡诸后裔的一支。作者还分析了十至十二世纪“尼鲁温蒙古”各氏族的分衍,认为这些“氏族”实质上是草原贵族通过掳掠别部人口编成的比邻公社,原始的氏族制度已经瓦解了。同作者

《关于十至十二世纪的孛斡勒》一文论证孛斡勒(汉译“奴婢”)是游牧经济中的早期农奴,而非奴隶;“斡脱古·孛斡勒”一词,在蒙汉文合璧《竹温台碑》中对应于汉文“元勋世臣”,是升入贵族阶层者的美称(原意为“老奴婢”)。六十年代曾对蒙古建国前后的社会性质问题进行过热烈讨论,多数研究者主张建国前处于父权制氏族公社阶段,建国后直接过渡到封建制。后来,高文德在专著《蒙古奴隶制研究》中提出蒙古从十世纪开始形成奴隶制,成吉思汗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但研究者对此尚有不同意见。关于蒙古高原各部族的研究,有周清澍的系列论文《汪古部事辑》四篇,分别考察了其族源、统治家族世系等,认为此部应源于回鹘;陈得芝《十三世纪前的克烈王国》探讨了蒙古建国前漠北最强大的克烈部的族源、地域和历史活动,认为此部与唐中叶迁入漠北的“九姓鞑靼”有渊源关系;此外,姚从吾

《说元秘史中的蔑儿乞》,札奇斯钦《说元秘史中的亦乞烈思》,姚家积《蒙古人是何时到达三河之源的》,白拉都格其《弘吉剌与特萨禅》等文,都分别对各部族作了较深入研究。周清澍《元朝的蒙古族》全面论述了元代蒙古族的社会经济和阶级状况。陈得芝的《元岭北行省建置考》(上、中、下) 对元代蒙古地区的政治史和军事、行政机构的设置作了系统考述。同作者还有《元岭北行省诸驿道考》、《元称海城考》、《元察罕脑儿行宫今地考》等历史地理考证文章;其《元外剌部释迦院碑札记》考征了立碑人八立托驸马和外剌部居地,并对中原佛教在蒙古的传播作了考察。

韩儒林的《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和周清澍的《元朝对唐努乌梁海及其周围地区的统治》考察了蒙古西北境诸部的历史。杜荣坤、白翠琴

《试论斡亦剌部十三、十四世纪政治经济的变化》论述了此部归附蒙古后由氏族向封建制的转化。过去论者多低估元代蒙古人对汉文化的接受程度,甚至认为采取抵制态度。萧启庆先后撰写《元代蒙古人的汉学》及其续篇《再探》和《论元代蒙古人的汉化》三文,搜集大量资料,详尽地考述了元代蒙古人特别是入居内地者研习汉文化的背景与原因及其汉学造诣,所列蒙古儒者、文学家、书画家达百人以上,并对蒙古人在观念、礼俗方面吸取汉文化的情况作了考察,证明熟谙汉学的蒙古人为数甚多,旦有与日俱增趋势,有

力地纠正了前人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