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至正集》

《道园学古录》50 卷,虞集(1272—1348)撰。虞集“平生为文万篇”, 然而稿存者仅十之二三,传世凡 5 种。即《道园学古录》50 卷、《道园类稿》50 卷、《道园遗稿》6 卷、《翰林珠玉》6 卷、《伯生诗续编》3 卷。元代皆有刊本。《道园学古录》是至正元年(1341)由虞集的幼子翁归及门人李本等人搜集整理,由他自己亲自审订类目编定而成并交付福建廉访副使斡玉伦徒刊刻的,书名亦为其亲题。是集分在朝稿 20 卷、应制录 6 卷、归田稿

18 卷、方外稿 6 卷,共计 50 卷。

《道园学古录》是研究元代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一部重要的元人文集。集中保存着大量有价值的碑、铭、墓志、行状、传、记、序、题跋、制诏等史料,内容丰富,为史学工作者所借重。如对于仁宗朝奸臣铁木迭儿之专权跋扈,虞集在贺胜、杨朵儿只、张珪等三人的神道碑、墓志铭中所记甚详。他以当时人记当时事,屡赞三人刚直不阿,对研究仁宗、英宗二朝的政治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序、跋部分也是研究宋元文学、艺术、理学的重要材料。此外,《道园学古录》中还保存着许多有关南方道教的资料。虞集家居江西,深受当时龙虎山道和建康(今南京)茅山道的影响,并与玄教宗师吴全节等道士有着密切的交往,还为他们撰写了诸多碑板记事之文,多见于方外稿中。台湾学者孙克宽在《元代文化之活动》一文中提到《道园学古录》的价值时这样说:“《道园学古录》全集的价值,仍在传志碑铭、序跋之文。尤其是方外稿的全部文章,皆是元代道教史的宝贵资料”。陈垣先生在他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一书中,以《道园学古录》中的《岳德文碑》与吴澄所撰的《天宝宫碑》相佐证,考订了宋元之际大道教派产生和发展的状况。再有,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对元代典章制度也有别具特色的注释, 对研究元代政治制度有重要价值。

《道园学古录》的版本有明景泰七年(1456)郑达、黄江翻元刊本,常用的《四部丛刊》初编本即据此本影印。

《道园类稿》50 卷,是虞集传世 5 种文稿之一,刊刻于《道园学古录》之后。至正六年(1346),当时任职于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使的虞集门人刘沙剌班,以所流传的《道园学古录》“字画差小、遗逸尚多”为由,责成临川郡学重新刊印,将《道园学古录》中的在朝稿、应制录、归田稿三部分中的篇目混合,按碑、铭、序记、题跋、应制等文体重新分卷,而删除方外稿, 总成 50 卷,是为《道园类稿》。欧阳玄为其作了序。

尽管删除了方外稿,但对于元史研究者来说,《道园类稿》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在价值上都不次于《道园学古录》。首先,《道园类稿》按类编次, 分类清晰,在篇目安排上优于《道园学古录》,其次,从史料内容来看,《道园类稿》总共 1300 多篇诗文中,《道园学古录》所未收的多达 443 篇,其

中重要的碑铭、序记、题跋等文字达 164 篇,就史料价值而言,《道园类稿》和《道园学古录》是相辅相成、并存不废的。关于《道园类稿》在元史研究上的价值,台湾学者刘元珠曾作过专门的论述①。

《道园类稿》自元至正六年初刊以来,即属罕见的古籍。在重刊的次数和流通方面都不及《道园学古录》。清乾隆间敕修《四库全书》时,《道园类稿》虽经地方官进呈,但却未被采用。现存版本有元抚州路儒学本,北京图书馆馆藏,不全,卷十七至二十配清抄本。南京图书馆馆藏 16 册清抄本附补遗一卷陈琦、李昌隆、黎久序。台湾中央图书馆有明初复刊元抚州路儒

① 刘元珠:《<道园类稿>在元史研究上的价值》,(台)《食货月刊》,第 16 卷第 11、12 期合刊。

学刊本,现收入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刊印《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五、六辑中。

《至正集》81 卷,许有壬(1287—1364)撰。有壬,延祐二年进士,自仁宗至顺帝诸朝历任内外职近五十年,顺帝时官至中书左丞,为元后期名臣,《元史》有传。其文章、词赋均臻上乘,与欧阳玄齐名,为时人所重。本集系在世时其门生所编,似未刊刻,流传不广,《元史》本传亦不详其卷数。现存明、清抄本及《千顷堂书目》所著录皆 81 卷,《四库全书》即据抄本收录。宣统三年聊城邹道沂始用家藏抄本石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所刊《元人文集珍本丛刊》将此本影印收入。有诗词赋 33 卷,序记 14 卷,碑

志 26 卷,公移 4 卷,其余为题跋、赞、颂等文。碑志多载重要人物及官署,

公移 22 篇皆建言时政,尤以英宗时所上《风宪十事》、泰定初所上《正始十事》议论剀切,涉及当时诸多重要政事。

许有壬又有自编《圭塘小稿》13 卷(圭塘为其所居安阳别墅名),别集2 卷(其弟有孚编),续集 1 卷(五世孙颙编),附录 1 卷。多有《至正集》未收诗文,如《怯烈公(镇海)神道碑》等重要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