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运河的残破
按隋唐以来的惯例,北上船只入淮后,应向西南达盱眙,再折向西北, 由通济水(汴水)抵开封。然而,宋、金之际,黄河屡次于河南决口,下游剧烈变迁,形成所谓黄河“夺淮入海”的局面:宋时汴水于开封西北的汴口入黄河,黄河则由此折向东北,从山东入海。改道了的金代黄河走向是,从河阴(今河南荥阳东北)附近转东北入河南汲县,东向入山东西境后,折向东南,经江苏徐州、宿迁、泗阳、清江,东向入海。到了元代,河南与山东之间的一段黄河进一步南移:从河阴向东,历开封北,转向东南,经河南杞县后达徐州(下与金代同)。“夺淮入海”的交结点在今清江市之北;元初漕粮经达的所谓“中滦旱站”,经黄河南移后,正处于黄河北岸。这是宋、金、蒙元之际河道的重要变化之一。
河道的另一重要变迁是汴水的湮涸。
宋、金、蒙元之际,兵连祸结,战乱频仍,漕渠亦遭厄运。北宋徽、钦二宗时期,运河已逐渐失去原有作用;靖康年间,金人南下,汴京被围,漕运中绝,汴水“堤岸失防,汴流久绝”,“塞久不合,干涸月余”①。金与南宋中分南北达数十年,隋唐以来的大运河被拦腰切断,这样,到乾道年间, 南宋使臣北上,沿途见旧汴水“河益堙塞,几与岸平,车马皆在其中,亦有作屋其上”,“汴河底多种麦”②,已是一派残败景象。所以,元代首次漕运的船只进入清江,亦即“夺淮入海”的交结点后,即逆改道后的黄河(原淮河河道)西行,至江苏宿迁、徐州后继续西进,达“中滦旱站”,再陆运一百八十里到淇门(今河南汲县东北淇河与卫河交结处),进入御河(今卫河),最后接运至大都。
上述航道迂回曲折、水陆转运,诸多不便。南宋灭亡后,寻求南北径直、便捷的漕路提上了日程,至元十二年,考察江淮至大都河道状况的郭守敬认为,“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道,可以通漕”① ,于是,在试行多渠道运
① 邓肃:《辞免除左正言第十六札子》,《栟榈先生文集》卷十二。
② 楼钥:《北行日录》卷下,《攻媿集》卷十一。
① 《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本篇所叙内容凡未另注出处者,多见于下面两种材料:(一)《元史》
输的同时,元廷逐步于山东西部大力兴举了开挖新漕渠、划直南北大运河的工程。
山东西部的运河分两段进行。第一是开挖济州河。开挖济州河的最初动因,可能是为了受纳“济宁等处田土子粒”,以供皇家充作“酒材”之用。从事这项专业生产的屯田,直属于宣徽院“尚珍署”,因此,工程的主持者为知尚膳院(宣徽院前身)事、宁夏人来阿八赤。这时的开凿,由于工程尚未完全与旨在沟通南北漕运的整体需要相联系,所以工程规模可能不大。至元十八年年底,元廷又派奥鲁赤、刘都水及“精算数者”一人,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开凿,二十年初步完工。济州河引汶水、泗水,从济州(今山东济宁市)西北到须城安山(今山东东平西南),全长一百五十多里,当时亦称“东平府南奥鲁赤新修河道”②,这样,漕路由淮河入泗水(今中运河), 经济州河北达安山,出大清河(今黄河下游)经东阿(在今山东东阿南)、利津入海,漕船再循海岸北上入直沽(今天津市大沽口)转赴大都。但由于利津一带淤沙壅塞,船只出海甚为困难,只好改从东阿上岸,陆运到临清(在今山东临清南)后,再搬粮下御河。至此,除东阿和临清间一二百里的旱路外,元代南北航运已大致沟通。
至元二十六年,元廷采用寿张县(今山东梁山西北)县尹韩仲晖等人的建议,派李处巽主持开挖接通济州河的运河,工程从安山西南起,分梁山泺
(即梁山泊,在今山东梁山、郓城等县间)的水源北流,经寿张西北到东昌
(今山东聊城),又西北达临清入御河。工程全长二百五十里,历时六个月完成,定名“会通”。至此,南北航道全线沟通。黄河“夺淮入海”后,北面的御河故道水势久已减弱,会通河开通后,黄河的部分水流由此进入御河,北流入海,御河因此有“北黄河”之称。
运河北段的工程主要在京津地区进行。郭守敬于中统二年(1261)上达的水利条陈中,曾提议引水通入金代中都(元大都),东至通州旧漕河,再南向开河至杨村(在今河北武清县),但通州至大都五十里之间,水源匮乏, 仍难免陆路转运之劳,因此,至元二十八年郭守敬又提议疏导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过双塔、榆河,再引一亩、玉泉诸水(在今北京昌平县境)至大都和义门(今西直门)入城,汇为积水潭(亦名海子,今什刹海),积水再东南出文明门(今崇文门)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全长一百六十四里,隔年河成,赐名“通惠”,这样,漕船北上可一直开进大都城区,往南可与白河至大沽河之间的通州运粮河接通。
元代划直大运河的工程在山东西部进行,与此同时,东部也开成胶莱河。该工程至元十七年提出动议,次年作具体规划,以“益都、建莱、宁海”
卷六四至六六《河渠志》一至三;(二)《经世大典·海运篇》,见于《永乐大典》卷一五九四九、一五九五○(含卷一五九五○中的《苏州志》)。
② 《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济州河》条混载有胶莱河的内容,今据诸籍订正。
三州一年的赋税“入折佣直”,至元二十年初步开成,次年十二月第二次大规模疏凿,其主体工程可能名“神山河”或“神山桥渠”①。工程南端首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由此往东南凿引河通入胶州湾(入海口可能即明代麻湾海口),再由陈村海口趋西北,先后达薛岛西十里的马家壕、高密县东北五十里的亭口河与胶河汇合,再经平度州(治今山东平度县)西北七十余里入昌邑县界,北端入海口在莱州西北七十里。元于此设朱王海口仓。工程总长三百余里②。
胶莱河凿成后,曾一度形成一道自成系统的官方漕运路线:南面的起运点是今江苏苏北涟海平原的满浦仓(仓址在今淮安市北面、淮河南岸),往东循“夺淮入海”的黄河河道,“易闸者七”,进入涟海海口,再傍海北上行进,通过胶莱河,继续傍渤海海岸“篙行”,进入天津直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