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课堂教学,扎实达标

在备课中制定了阅读教材思想道德、语言文字、一般发展三个方面的目标之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达到目标。

  1. 突出工具性,重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大纲》对整个小语阶段,各年级都制订了具体的训练要求和训练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低年级以识字、词句训练为重点,中年级以段的训练为重点,高年级以篇的训练为重点,抓住了训练重点,但不能忽视

年级之间的衔接。词句的训练是根本,因为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句是语言的使用单位,各年级都应重视词句的训练。

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是由两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阶段构成的。第一个阶段是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二个阶段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当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第一个过程,而忽视第二个过程,没有深究文章的怎样写的。混淆了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概念。一般的阅读活动,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就算达到了阅读目的,而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做到自能读书。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要突出读的训练,体现“以读为主”,通过读, 把学过的知识牢牢记住,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 渗透思想性,以美为中介,文道有机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位置常常摆不正。或是过份强调思想性而忽视工具性,使思想性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是工具性、思想性两败俱伤;或是过份强调工具性而忽视思想性,使工具性如同有渠无水, 有枝无叶,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作用,结果同样是一损俱损。

杨再隋教授在《小学语文教学》(1990 年第 10 期)上撰文指出:“如果我们把语文的工具性归之于‘真’——反映事物的基本属性,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把语文的思想性归之于‘善’——为人民服务并给以健全的人格教育,那么还必须赋于语文教学以审美功能并归之于‘美’。语文教学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是以美感为中介,促使工具性和思想性协调的统一。”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渗透美育,使文道有机统一呢?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审美的角度精心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等,在教学时,通过品味鉴赏语言美,再现形象美来感受作者的情感美,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学文的目的。

  1. 着眼发展性,以培养自能读书为根本。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

要培养自学能力,必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①把课堂教学的时间还给学生。

现在有不少阅读教学课,教师的讲和问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学生的读、思、议、练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使阅读教学高耗低效。在课堂结构中,要建立和强化自学、质疑、讲读、写练这四个环节,并在实施时认真落实。

②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语)。学生掌握了学

习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达到能力的迁移。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考虑教什么, 怎样教,还要考虑学生怎么说,用什么方法来学。

阅读教学从识字、学词、学句、析篇章,都有一定的方法可循,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

③质疑问难,发展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学是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要问学生,另一方面要提倡鼓励、引导学生发问,教给学生发问的途径方法,养成多思善思的习惯。

总之,阅读教学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 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方法,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语言文字、一般发展三方面的素质得到协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