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四川省重庆市綦江石壕区教办教研室 周祥章

对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种高难度的学习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尽管命题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他们也毫无兴趣, 觉得无言可述。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写作的情感。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 人们常常只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与研究,对于情感的作用和情感因素的培养却常常忽视。

我们来看《再见了,亲人》,文中写了最可爱的人告别朝鲜人民的动人情景:“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等朝鲜宁人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他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说上几句心头话,然而距离遥遥,战士们只能默默在心头呼喊——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们读着,一定会被这催人泪下的语言强烈感染,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深厚的国际主义情谊的抒情基调,已经回荡在我们的心间。“文学所以增人感”就是指以情感人。一切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真切地写了自己既独特又普通的审美情感体验的结果。

文学本是情学。历史上人们对文学创作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视不是偶然的。在我国古典美学中,一直把情感放在创作的最重要、最突出的地位。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径”,《知音》中又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对于创作究竟有何意义?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谈到创作《被污辱与被损害的》时,生动地进行了诠释,他说:“在那些漫漫的长夜里,我沉湎于兴奋的希望和幻想以及对创作的热爱之中,我同我的想象,同亲手塑造的人物共同生活着,好像他们是我的亲人,是实际活着的人,我热爱他们,与他们同欢乐共悲愁,有时甚至为他们的心地单纯的主人公洒下最真诚的眼泪。”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情感滋生着某种创造力,没有作者火一样炽热的情感, 艺术生命的产生是不可能的。

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与作家的创作活动有所不同,但写作的心理规律是大体一致的。“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内在的心灵的运动过程。作文的选材构思、观察积累无不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有关。

现代教学论专家卡斯特金对情感功能进行了专门研究,他说:“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作文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认识能力的综合反映, 因此,在作文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如果缺乏内部动力,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学生往往就知难而退。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达尔文也强调,兴趣可以引起人的新奇性,激起探索世界的热情和力量。这些话透彻地说明了情感的重要性。小学生一旦对写的事物和文章题目有了兴趣,就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就

会主动积极地去完成习作任务。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决定了发展写作情感、培养写作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