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方法

(一)认真分析教材中各种美的形象

儿童们由于眼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艺术修养、道德修养、阅历等方面的局限性,读书时经常见美而不知美,教师必须善于指导儿童去充分理解课文中各种美的因素,根据作者的思路,将儿童带进作品所描绘的艺术思想境界中去,同作者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共鸣,使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美。比如,《桂林山水》中千姿百态的和谐美;《长城》雄伟壮观的气势美;《林海》生气勃勃的自然美;《荷花》中莲出污泥而不染的情操美;《猫》的情趣美;《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心灵美;《金色鱼钩》中的舍己救人的共产主义风格美⋯⋯所有这些都为儿童树立了美的典范。教师要尽力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源泉,从备课到讲课以至作业批改,都要诱导儿童鉴赏各种美的形态, 使儿童产生美感。

艺术作品往往是由一个主题思想统帅下的一个个的具体形象构成的一个统一体。要培养儿童具有鉴赏能力,必须从作家创作的每一个艺术形象入手。例如,小教语文第十册选登了 19 世纪俄国画家列宾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文并茂。这幅画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单了解画面含义、体会画家的意图、欣赏它的美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如不注意引导儿童分析形象, 儿童们往往把它看作一幅有趣的图画,谈不上什么情感,因为他们没经历过当时社会的各种剥削和压迫、无产者劳动艰辛和生活贫困的苦难,对黑暗社会更是一无所知,不可能产生什么同情感。教材中大部分人物形象或景物是

通过文学艺术手段来描写和塑造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二)借助教材发挥想象吸取美的营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是文学作品,因此,课文中渗透着许多文学美。这种美是作者深入体验生活,广泛搜集生活素材,在社会现实美的基础上, 经过锤炼和艺术加工,以巧妙奇特的艺术构思,借助各种艺术形象,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塑造出来的。这种艺术形象,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缩影。儿童可根据课文中的语言,通过想象进入到作者揭示的内心世界去得到美的享受。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的第一自然段,作者描绘的闰土形象是完美动人的。但是,如果儿童们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不展开联想, 是不可能领悟到作品美的;只有跳出圈子,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文章的时空转换,通过感情上的飞跃进入到作品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脑海里才会浮现出深蓝色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的刺渣少年⋯⋯通过想象,枯燥的文字有了生命,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跃然纸上,孩子们会感到月美、山美、水美、瓜美、人更美,同作者一样对勤劳、朴实、勇敢、机智、英俊天真活泼的少年闰土产生爱慕之情。

(三)注意激发儿童美好的情感

有出息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一定富有深厚的思想情感。艺术家没有情感, 其作品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进行艺术欣赏,作品不能打动你的情感,就很难使你的欣赏成为审美欣赏。儿童们对人对物的好恶态度往往是受情感制约的。例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梅山脚下》、《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等都饱蕴着作者炽烈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图画、幻灯片创设情境,通过有感情的教学渲染气氛,通过提问设疑诱发儿童的激情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儿童去体验作者的情绪,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诱发自己的情感。教师也只有设法使儿童进入到审美情感状态中去,才能获得成功。

(四)培养儿童表达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材中入选作品虽然风格不尽相同,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点—一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华,都饱含着丰富的美的营养,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儿童学习这些优美的语言,提高他们表达美的能力。这里略举一例:“那些小丘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老舍《草原》,小语第九册)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深情描绘了美好的景物, 体现一种大草原特有的抒情美。

总而言之,作品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华丽、有的明快,有的含蓄,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有的淡雅、有的浓装素裹,有的雄壮、有的清新,有的柔和、有的悲壮、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含蓄哲理,只要能准确地传表达意,都是美的。教师要指导儿童品尝各种风格的美,认真学习、模仿和借鉴,以净化儿童们幼小的心灵。

诚然,追求美的语言,仅仅是表达美的一个方面。怎样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怎样选择和处理材料等等都是构成儿童表达美能力的重要因素。作

文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儿童该项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都要花大力气,才能收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