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江西省南昌县岗上二中喻德祺

叶圣陶先生曾说:所谓语文,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指书面语言。可见, 语文是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日常交往中,人们更多的是使用口头语言。所以,口头表达能力同作文等书面表达能力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且说话能力与阅读、写作、听话能力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下大力气多方面地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由于受家庭、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农村中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每每总是老师在台上讲得天花乱坠,而等到提问的时候,举手发言的却廖廖无几。即便叫某个学生回答,也是结结巴巴,很不成文。若是碰到组织学生讨论时,效果更差。因为学生不知道怎样开口,即使其心里有所想,也很难表达出来。这些情况,表现在作文中是要么无话可说,要么病句连篇。

心理学中有一“顺向迁移”的理论,所谓“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在学校教学中,知识、技能、方法、态度都能迁移。因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所以头脑反映的知识和经验及由此而形成的学习能力等也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往往是积极的,能起促进作用。加强说话训练,能更快地提高读写能力,这一点已由一些语文教改工作者所证实。所以,针对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说话的信心。只要学生开口说了,我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鼓励几句,不足的地方,也不回避,但从不用尖锐的评论,语气做到缓和、委婉。这样,学生发言没有“后顾之忧”,课堂上的气氛也就活跃多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我便从朗读着手。因为朗读除了可以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外,还为说话的准确、生动、流畅、自然打下了基础,说话是朗读技巧在生活中的运用。具体做法是先从模仿开始。针对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多让学生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有意识地让他们进行模仿。在这里, 教师的示范朗读很重要,读得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在示范朗读前应先揣摩文中感情基调及强弱。如在讲《背影》一课时,我将其中精彩的段落在分析之前先示范朗读,接着就让学生进行模仿朗读,感受作者感情起伏的脉络,理解文章的感情线索,再分析课文就容易多了。

其次进行理解朗读。对于教读课文,我有意识地把它们作为学生模仿朗读的材料。把自读课文作为学生进行理解朗读的材料,自读课文要督促他们进行分析理解,把握课文中感情基调后朗读,读后经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提出优缺点,最后由老师作示范性朗读。

再次是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除了举行一些朗读比赛等活动外,对于一些课文,还可以分角色朗读、齐读。这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明确口头表达的要求均起了很好的作用。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因为在小学没有或很少训练说话能力,他们讲话, 一般都存在着“片言只语”的毛病。针对这一点,我除了要求他们讲话要尽力讲完整外,在对他们提出要求回答的过程中,我还注意点拨学生,使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在讲《故乡》时,我问学生:小说讲到“我”离开故乡的

时候,为什么说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学生一时难于回答,我便点拨说:“这里一方面要挖掘‘高墙’在此的含意,另一方面又要联系前文的内容,看看‘我’回到故乡到底遇到了一些什么事情。”这样一启发,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问题很快就解决了。马克思曾有“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的著名论点,从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个角度而言,凡是进行语言训练的场合都在进行思维训练。在说话训练中,只有坚持想说结合, 进行语言与思维同步训练,才能用想来提高说的质量,用说来促使想得更好。

要提高说的质量,还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的语脉。我的做法是:首先把复述课文作为训练语脉的第一步。当然,主要是让学生复述一些有完整故事内容的课文。但有时,我不是让学生作简单的复述,而是有一定要求。如《同志的信任》,我便要求学生按照顺叙的方法即写信——收信——藏信——转信的顺序复述课文。有时有的课文有鲜明的人物肖像刻画和动作描写,我就要求学生抓住并运用课文的关键词语口述人物肖像及动作。

其次指导学生列提纲,先从指导学生列口述提纲做起,在掌握列提纲方法并养成列提纲的习惯的基础上,从而过渡到给自己讲话列提纲。我把这项工作同学生课前预习联系起来。对于某些复杂的课文,我要求他们在课外作好在课堂上发言的准备,让他们谈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方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同时要求他们不能打腹稿,只能列提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都能拿着提纲滔滔不绝地讲很多。遇到某学生讲得精彩的,我抓住时机让其他学生复述。这样就不致于把说话能力训练同听话能力训练孤立开来。

学生经过上述一番训练之后,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语文成绩也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