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教材引起的情绪对教学的影响

我们知道,在语文教材中没有任何情感内涵的文章几乎是没有的。即使是说明文这种较为客观的文体,也一样或多或少地含有一定好恶情感。如《苏州园林》,就明显地流露出对苏林园林的精巧设计和对建筑师们独具匠心的由衷赞美之情。当然,不同体载,不同内容的文章所具有的情感基调是不一样的,加之初中生的阅历、知识面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这种情感如果光靠学生自己是很难体会得准确、深刻的。这样,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就需要我们这些起媒介作用的教师去协助学生完成这种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情感准备,以酝酿良好的情绪。

如果教师把这种情感变成良好的情绪,通过课堂传授表达出来,也势必会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 在备课时,我就深深地被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子真情所感动。因此,对“父子”的言行所表露出的情感进行了深入挖掘,在讲课时,也力求以作者当时的心境去感染学生,致使学生也深深体会到了在那凄凉境遇中父子间那依依不舍之情。有的学生甚至在读最后一段时竟含泪欲滴了。再如:在学习歌剧

《白毛女》选场时,我便找了几个学生同教师一起分别担任一个角色,通过饱含真情的唱词、念白及动作表演,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对旧社会地主阶级凶狠残暴本性的憎恶以及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如此,师生都有了良好的、符合教材情感载体、内容的情绪并相互感染,就会创造出教学但假如教师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不深或由于课文中原有的情感不合自己的口

味,因而产生不好的情绪,也必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如曾有一位教师,在讲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在课堂上否定郭老作品的艺术性,用个人的不良情绪影响了学生,致使这种观点在学生的脑子里也根深蒂固,不易改变了。

因此,我们说教师要培养良好的情感素质,并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