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二中 张华玲梁玉英 刘新建 刘德芳 江德珍

教育发展到今天,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所取代已势在必行,这一转变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语文作为一门内容最广泛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特殊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上好语文课,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以充分发挥语文科的基础作用。

语文教师首先需要更新一种观念:不能把每篇课文仅看成一篇有待于分析解剖给学生看的文章,仅限于把教参的内容完整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记全笔记掌握基础知识和课文结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只完成了教学任务的第一步——“吸收”知识,至于“消化”这些知识并把它们转化为能力表现出来,则只是刚刚起步,因此教师应该把每一堂课当作一次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培养他们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能力。只有在此思想指导下,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把课堂教学深入下去,以求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课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备课时须仔细斟酌,要设计出最佳方案,既要把课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又要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自己。教案要和谐完整,兼顾说、说、读、写各种能力, 将基本能力训练有条理地、适当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写作训练除了进行常规的大作文和周记外,可在某些课文分析之后,巧妙地设计一个与优秀段落类似的片断练习,让学生或口头或笔头表达,以配合、补充大作文训练。教法要灵活多变,针对不同的文体、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法, 对于精彩的课文更要处理得精彩。如在准备《变色龙》一课教案时,我们原打算按传统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随主人公对狗的态度变化分析课文。后来仔细一考虑,此文主要是通过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来表现他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奴才形象,忽而官腔十足,忽而阿谀逢迎;忽而声色俱厉, 忽而低声下气⋯⋯那些精练的语言描写可谓传神之笔。把握住这些语言描写,对奥楚蔑洛夫的态度变化,也就了如指掌了。因此我们决定把分角色朗读课文改在小组预习中,在扩大朗读练习范围的基础上突出讲课重点,只选择主人公的语言描写部分让学生仔细体会理解,有表情地朗读出来,以能体现人物的思想态度、形貌神态为佳,其他学生则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予以品评,读得不像的,反复加以解释和纠正。这样学生集中精力,取其精华,突破一点,深入理解,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在学习中有所加强。

设计好教案固然重要,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才是直接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根本宗旨。所以教师从语言到课堂各环节的组织都要做到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有兴趣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机会来培养他们的多种能力。

就拿初中第三册课本中的《核舟记》一文来说,在串讲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上讲台摹仿船头三人的情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纷纷举手评头论足。对每一情态像与不像,都要求学生用原文描述评价, 再用白话文复述,对译文有误者,又可当场纠正⋯⋯这样处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课文内容,同时又给学生以亲自参与的机会,不知不觉之中培养了学生读、说、议和表演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这样做虽然花的时间多一些,但磨刀不误砍柴工,第二堂课检查课文背诵和译文,90%的同学达到优秀水平, 而且接下来有一篇介绍工艺品的习作,学生大都能做到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再如学习《统筹方法》这篇说明文,讲课之前,我让几个学生讲讲自己每天早晨起床到开始上课一段时间内做了哪些事以及如何安排时间(挑选自己做早饭的学生),然后完全不加评论,便领他们学习课文,学完之后再让他们评论自己早晨的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鼓励他们学会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提高办事效率。没想到这堂课竟然治好了班上一位学生的“迟到病”,而且许多同学在日记中大谈自己的实践感受,这种结合实践的方法, 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学海无涯,当学生置身于茫茫学海中时,我们为师者送给他们的不应是金子和面包,而应是有桨有网的渔船。当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他们所掌握的不应只是一堆堆的呆板的课本知识,而应具备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的各种能力。教师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用最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