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图片形象,引导直观推理,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少年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主要是凭借丰富的想象展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千方百计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直接参与视听,产生通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甚至提出独特新颖的见解,以质疑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

仍以教学《詹天佑》一文为例:“开凿隧道”的教学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既没有见过隧道,也不知道开凿隧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讲授这篇课文要注意方法,课前布置好学生自学,作好预习,并要求着重读两段话:一是“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方法”, 二是“‘八达岭’隧道长 1100 多米,有居庸关隧道的 3 倍长。詹天佑决定采用中间凿法。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各自在玻璃板上画出施工示意图。教学时,老师让学生上讲台,将自己画好的示意图放在投影仪上投影,并加以说明,再让其他同学评议。由于学生对这两段话的理解程度不同,想象能力的差异,所以施工示意图的画法也就各异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