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基本模型

(一)速度模型

如图所示,人通过滑轮、拉绳,使物体以 v 匀速上升,当绳与水平方向成α角时,人沿水平方向运动的速度多大?

由图可知v人 = v / cos a = v

(二)圆轨道模型

/ sina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小球用一条绳子系着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运动到最高点的速度至少多大?已知绳长 L,空气阻力不计。

mv2

在最高点mg + T =

(三)碰撞模型

, 由于T ≥ 0, 所以V 2gl ,v

L

min =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质量分别为m1 ,m2 的质点球,沿着 同

一直线向相同的方向运动,运动的速度分别是V1,V2 而且V2 >V1经过 一定

时间后,第二个球将追上第一个球发生碰撞。在碰撞过程中,由于 m2 对 m1 的作用使m1速度减少,m1 对m2 的作用使m 2 的速度增大,到某一时刻速 度相等,以后m1 可能以这一速度与m2 一起运动;也可能速度继续减少,甚至反向,m2 的速度继续增加,直到分离。

(四)单摆模型

如图 4,m 小角度摆动,绳子拉力与重力的合力在切线方

(五)气缸模型

如图 5,活塞质量 m,气缸质量 M,气缸模截面积 S,大气压强 P0,初态平衡时气缸容积为 V1,求上提活塞至气缸离地面时活塞上升距离。这种模型是选准合适的隔离休或系统,进行受力分析,列出静力平衡方程或动力学方程。这类方程一般建立在气体处于某一状态时,尤其是处于临界情形的状态点,在初态以活塞为对象,在末态以气缸为对象,分别列出静力学方程

P1S = P0S+mg,P2 S1 - P0S = Mg;再以气体为对象分析其变化过程列出相应的气态方程:P1 V1 = P2 (V1 +xS);然后挖掘题中的等量关系或几何关系列出辅助方程:S1 = S,即可求出x = V1(M+m)g / S(p0S - Mg)。总之

是抓住状态和过程,列出三种方程:静力(动力)学方程,气态方程和辅助方程。

(六)电路消耗功率最大模型

如图 6,■Rx 消耗功率■由此可知,■ Rx 在 0→Rx=r 间变化时,P 增大,

  • Rx=r 时最大,Rx 在 0→■间变化时,P 减小。二、基本模型的运用

物理习题千千万万,物理模型也不是仅有上述六种,物理习题都是拟题者据一定的物理模型拟出来的,只要将拟题者拟题时所依据的物理模型还原出来,即将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变形,转化到我们碰到的物理习题当中,这样在头脑中建立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下面我们就将上述六种基本模型作一番简单运用:

(一)如图 7 所示,S 为点光源,M 为平面镜,光屏与平面镜平行放置, SO 是一条垂直射在 O,点的光线,SO=a,若 M 绕 O 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 当转 30°角时,光点 S'在屏上移动的即时速度多大?

虽然这是一个光学习题,但是跟力学中的运动模型很相似,即模型(一), S'在光屏上的移动与人在水平面上的移动类同,于是有: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 M 转 30°,OS'要转 60°,OS'的转动角速度

W`= 2ω, OS` = 2a, V⊥

= ωOS` = 2ω • 2a = 4ωa, Vs`= V / sina = 4ωa = 8ωa.

sin(90ο − 60ο)

(二)一根内壁平滑两端开口的细圆管,形状如图 8,放在竖直面内,A 端与圆心 O 等高,B 端的切线方向水平,一小钢球自 A 端的正上方距 A 端 h 高处无初速释放,第一次小球恰抵达 B 端第二次小球落入 A 端后从 B 射出恰能进入 A 端,两次小球下落的高度之比。

本题用细圆管代模型(二)中的绳,在理解、运用基本模型的,要挖掘模型的内涵,模型(二)中绳的拉力不能沿远离圆心的方向,若用圆管,则

V 2

管对小球的弹力就要以沿远离圆心方向,故在 B 点mg + N = m R , N=mg 时,

V = Vmin = 0,h1 = R ,第二次从 B 作平抛运动恰落在 A 点,水平位移,竖直位移都为 R。

(三)金属棒从四分之一的光滑圆弧导轨顶端自由滑下进入水平光滑导

轨(电阻不计),水平导轨位于匀强磁场 B 中,其另一端放有金属棒 b,设 a、b 两棒的质量和电阻值分别为 m 及 r,圆轨半径为 R,求 b 棒的最大速度。

本题虽是一个电磁学习题,若将 a、b 作为系统(在磁场中的过程),a、b 受的安培力由于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它们的物理过程与“模型

(三)”中,两球发生安全非弹性碰撞相似,

ma = ( Ma + mb )V ,Vmax =

像这样与原模型有相近的运动状态的物理性质的问题,便可以根据已熟悉的事实经验,把待解的问题纳入到已有的物理模型中去,问题也就没有陌生感了。

(四)一、几种基本模型 - 图1是以 D 点为圆心的一微小的光滑绝缘弧面,将一小球从 O 点释放,另一小球同时从 A 点释放,谁先到达一、几种基本模型 - 图2的最低点,此点恰在 O 的正下方,

(空气阻力不计),从 A 点释放的小球类似 “模型(四)”,

弧面弹力代替单摆细线的拉力,所以可利用“模型(四)”来解,t0 =

2 R / g ,

1

TA = 4 × 2ν

R / g , t0 < t A .

(五)气缸横戴面积为 S,活塞光滑,形状如图 11,质量为 M,活塞密闭气体初态为T1、P1、V1 ,若在活塞上缓慢加上质量为m的 铁砂,活塞为良导体,求活塞下移距离。初见此活塞下表面倾斜,与常见的理

想平面不同,解题受到干扰,如果我们抓住“气缸模型”的关键即建立三种方程这一点,干扰因素自然就不起作用了,静力学方程:

P S + Mg = P S

0 1 sin θ

气态方程:

  • sinθ, P S + ( M + m)g = P S

0 2 sin θ

  • sinθ,

P1V1 T1

= P2 V2

T1

辅助方程: V1 = V2 + ∆·S ,联立这些方程即可求得。

(六)ε=3V,r=0.5Ω,RO=3Ω,R 最大阻值 3Ω,在滑动片由 a 滑到b 的过程中,1)R0 获得的最大功率,2)R 获得的最大功率。如果解此题时运用“模型(六)”则可大大缩短推理过程,根据“模

型(六)”当R调至R0 - r = 3Ω - 0.5Ω = 2.5Ω时PR 0 = Pmax 此时

PRO =

ε\ + 2 4r

32

= 4 × 3 = 0.75(ω),即R 0 = r' = r + R.

由于 R 的最大阻值 3Ω小于 R0+r=3.5Ω,从 a 至 b 过程中 PR 一直处在增大的

变化过程,所以 R 在调至 3 Ω,即 P 在 b 端时, R 获得功率最大,

P = ( ε ) 2 • R = 3

× 3 = 108 / 169(ω).

R r + R + R (0.5 + 3 + 3) 2

我们通过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辨认模型,分析模型,运用变形和转化的方法,实现具体问题归向基本模型,消除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存在的思维障碍,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与能力,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