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镇一中 孙先创 孙子建 谭文姝

长期以来,在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研究教师的“教法”,而忽

略了探讨学生的“学法”的现象。尽管教师讲课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版书整洁、表述准确,但是其教学效果未必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许多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充其量不过是一架机械记忆的机器。

我们认为教师的“教”不仅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那,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来做呢?

首先,教师要清楚物理教学的特点及其特殊性。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这是学生获得必要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一定要先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实验过程中应着重注意哪些问题。实验做完后,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比如:在初中物理《电流的磁场》一节的教学中,给学生演示, “奥斯特实验”之前,首先给学生讲一下这个实验产生的背景(许多科学家猜测电与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然后告诉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闭合电键前,小磁针磁极的指向:闭合电键后,小磁针磁极的指向),最后, 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磁极的指向与电流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如果是学生自己做测量型的实验,比如:伏安法测导体的电阻的实验,传统做法是教师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给定实验器材,教师先演示,然后学生动手操作,最后填写实验报告,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做,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但是也束缚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只是充当了一个“机器人”的角色。长期如此,就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思维上出现惰性,学习成绩可能很高, 但其创造能力却很低下。而我们在这一内容的实验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如何用文字叙述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达。

学生: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表达式:I = U 。 教师:如何求导体的电阻?

R

学生:由公式I = U 变形得R = U 可求出导体的电阻。 教师:公式中电

R I

流、电压分别如何得到?

学生:可用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测出通过导体的电流,用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

教师:请同学们画出电路图。学生做图。

教师:为了减少实验误差,我们常用什么方法? 学生: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教师:如果电源的电压改变不方便,如何用我们学过的器材来改变电压? 学生:在电路中加入一个滑动变阻器。

教师:请画出实验电路图,并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完成实验。 与此相类似的,如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测物质的比热等实验,都可采

用此类方法。这样做,即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起到复习、巩固和利用旧知识的作用。

其次,物理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这些所谓的旧知识不单是指物理学科的,也包括其它学科的。初中物理虽然需要定量分析的问题较少,但也要用到一些象比例计算、分数运算、解方程以及几何、三角等教学知识。因此,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与所要学习的

物理知识相应的教学知识,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课堂上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自觉灵活的运和数学知识。比如,初中物理《路程和时间的计算》的课后练习题中,不同的数学解题思路就代表不同类型的题,学生掌握了这种类型题的多种解法后,就提高了利用旧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再次,由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较强,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较严密,所以只有真正理解了,才能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比如,在初中物理“电阻”这一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一导体两端加 10 伏电压

时,导体的电阻是 5 欧,若在导体两端加 20 伏电压时,导体的电阻变为多少? 有不少学生回答:“10 欧!”这说明学生只是表面上知道电阻的决定因素, 但没能真正理解它。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物理知识呢?我们作了这样的教学尝试:针对所讲的内容,提出一些容易混淆的正、反两方面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研究,进行辨析,在分析过程中,老师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总之,探讨正确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是教改的重要课题。在此我们只是抛砖引玉,以期得到同仁们的好经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