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十忌要

湖北省五峰职业中专 陈德元湖北省宜昌县委党校 闵泽斌

现代教育是以培养创造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能体现出教师的启发性、诱导性、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造性完善统一的新方法。而不论应用哪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只有恰如其分地设置问题,才能体现以上要素,也才能进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顺利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创造型、实用型人才的目的。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学习的兴趣,而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则直接取决于问题的设置。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与提高,而好的问题设置则更能引起学生多端性的联想,促使学生变通性的扩散,激发学生独创性的思维的形成。因此,一堂课乃至整个学时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课堂提问的关系甚大。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课堂提问的不恰当,不适时宜,提问的质量不高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轻则空耗学生的学习时间,重则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熟练地应用这门科学,灵活地操纵这门艺术,不断摸索和实践,讲究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效率。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对于如何进行课堂提问,我有过不少教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归纳如下,概括为十要十忌,旨在抛砖引玉或与同仁们共商:

一、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中心,具有针对性,切忌随意和主题不明确的提问。提问应根据课堂主题精心设计,如果问题偏离主题太远,势必使重点难以突出或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的不良局面。譬如,在详细分析电视机泵电源电路时,突然提出“为什么不采用变压器电源电路呢?” 这种提问貌似能引起联想与教学内容相关,实际是离谱较远,空耗学生时间, 分散学生思维。像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提问,势必会造成主题不明确, 中心不突出,重点不明了。因而,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中心有针对性地采用一系列递进式有序化的提问。

二、提问要言语准确具有严密性,切忌提出不合逻辑规律的问题。课堂教学中不允许言意不明确、不符合逻辑的提问,否则不利于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问“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为什么是它的重力?”(“是”一混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力,应该说成“等于”);在讨论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时问:“加在电路上的电压与流过电阻的电流是否有关呢?”(因果颠倒);在分析闭合线圈在磁场中受力情况时问:“线圈受到的电磁力大还是拉力大”(言意不明确)。又如在讨论平

Q σs

行板电容器与诸因素的关系时提问:由 C= U 及 C= 4νkd 说明,当极板间距离

d 增大,电容 C 减小,而在电量 Q 不变时,可知电势差增大,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逻辑上是不允许的,因为论证中用的论据“d”增大,C 减少正是从实际中观察到的 d 增大,U 增大(论题)的现象分析得出,在论证中论题的真实性要从论据的真实性中推出,如果论据的真实性反过来却又依赖论题的

真实性来论证,这样的提问显然容易使学生犯“循环论证”的错误,实际上

4νkQ

面的问题要用关系式 U=Ed 和 E= σS 来说明的。

三、提问要巧妙灵活,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注意知识的连贯性, 切忌采用突然性、袭击式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脑分析问题,拓宽思维领域,进行合理的问题设置。然而采用突然性袭击式提问,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思维时间,违反思维规律,破坏良好的竞技状态,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程序,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

四、提问要科学地应用激励手段,切忌借提问惩罚学生。如学生精力有所分散、松懈或有课堂违纪,对学生不是耐心教育帮助,热情鼓励,激励他集中精力学习,而是借机挖苦讥讽,使其难堪,这样做其结果势必会大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厌学甚至放弃该学科的学习。

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切忌过多的不适时宜的填空式地提问。如:基尔霍夫两个定律是——和 ,力的三要素是 , , ,E=KQ/r 的适用条件是 ,这类适宜记忆的知识,易使学生形成记忆显现性思维的习惯,部分学生还会生搬硬套,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挖掘学生主动向知识深度研究探讨的潜力,难以完成学习的正向迁移。因而,过多的缺乏启发思维的填充式提问应合理加以控制。

六、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忌过易或过难。提问的目的,无非是收取反馈信息,检查教学效果,借以调整教学方法,如果设置的问题过易或过难,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前者不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而使兴趣索然, 无法捕捉真实信息,难以把握讲课深度,后者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谈虎色变,望而生畏,也会出现敬而远之、畏而避之的弊端。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我们要合理把握问题的深度,认真执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七、在设置问题时,对不同提问对象要有所区别,切忌偏爱性、择优式提问。如果被问的学生尽是优等生,而学习差的学生就会“守株待兔”静坐不劳,也易产生自卑感,丧失信心。反之优等生则产生优越感,极易自我满足,停滞不前。一般来说,设置问题对不同对象要区别考虑,对优等生设置的问题的台阶可高一些,差生问题的台阶稍平缓一些,应以优、中、差生均能从中受到启迪为限度,有利于“一致性原则”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差生的进步,优等生的进一步提高。

八、提问者教态要端庄自然、轻松和谐,切忌严肃有过,板着面孔,言语生硬。被提问者如果具有压抑感,不能轻松愉快地接受提问或思考问题, 大脑不能兴奋,处于紧张抑制状态,往往发挥不出应有水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能激活学生的灵感。只有亲切自然,课堂气氛处于最佳状态, 提问的效率才高。

九、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能促使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思考,又忌一问众答,随声附和。巧妙的问题会促使每一位同学积极思考,典型性的问题会有效解决共性的矛盾,但如果对全体学生问“是不是”、“对不对?”这种一呼(提问)百应(一起回答),异口同声的回答,有时容易一哄而起, 扰乱课堂气氛和教学秩序,又容易使一些差生不加思索,滥竽充数,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两个能力的开发和培养。

十、提问结束,老师要给出科学而准确的答案,切忌违反逻辑规律的解

释。譬如在演示电视机故障判断实验时,已经判断“是解码块损坏”,而提问后再向学生讲解时却说:“初步判断是解码块损坏”,这就违反了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规律,因为已经判定是解码块损坏,为什么又说“初步判断判码块损坏呢”?岂不自相矛盾吗?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节做演示实验后设问“钢球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仍然留在原处,掉进筒里” 这种解释违反了逻辑规律中的同一律的要求,因为钢球掉进筒里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并不是由于惯性所致,这类违反逻辑规律的解答使学生掌握不了知识要领,找不到准确答案,也容易造成思维混乱,显然应力求戒除,以达到提问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