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所谓思维定势,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是指人们在解决某一类问题时,习惯的思维方向,思维定势有时会严重妨碍创造思维活动的开展,不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就不会活跃,知识难以应用,创新的意识也就不容易产生。

要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需要教师认真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整而全面地理解科学的概念。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清本质,辨析正误,创设惊诧情境等,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教学中可以举这样的例题:质量为 1 千克的物体始终受到大小、方向都

不变的 3 牛顿水平作用力,先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经 3 秒钟

后进入摩擦系数为 0.6 的粗糙水平面上。求该物体从静止开始 10 秒钟的位移是多少?

由于刚教完运动学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同学们兴致很高,拿起笔来就做。大多教学生是这样做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加速度,

物体在粗糙水平面运动的加速度

物体从光滑水平面进入粗糙水平面时的速度 V=a1t1=3×3=9(米/秒), 所以,物体从静止开始 10 秒钟的位移是:(米)

这时教师宣布这种解法错了,请学生检查错在哪里,可能会有许多学生

怎么也查不出毛病。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应该是 27 米,这个结果

是怎样来的呢?原来这个物体在 10 秒钟内的运动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匀加速-匀减速-静止),其中出现两个临界状态。第一个临界状态出现在物体开始运动后 3 秒钟,即从光滑水平面进入粗糙水平面的时刻。此时物体的即时速度 V=a1t1=3×3=9(米/秒)。第二个临界状态出现在物体从匀减速运动转为静止状态的时刻,但不是在 10 秒钟末!设物体进入粗糙水平面后经 t2 秒后变为静止,前面已求得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作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 a2=-3 米/秒 2,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 Vt=V+a2t2,有 0=9-3t2,解得 t2=3 秒,可见后 4 秒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因此物体从静止开始 10 秒钟的位移是:

讲到这里学生才豁然开朗。教学中能经常举些类似的例子,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