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发展因素分解表(2)

时间

90.9

总位次

9

长处 短处〈学习〉

长处 短处〈行为表现〉

7 语分

17 数学 20 英语

1 爱公物 6 到校

25 纪律 20 作业

90.10

26

21 语文

21 物理

31 数学

39 化学

1 纪律

12 公物

33 劳动

90.11

13

10 语文

10 生物

  1. 政治

  2. 英语

28 数学

1 到校

4 劳动

15 课上回答问

题 23 纪律。

高于这个分的是 10 个人,则他的总成绩是第 11 位,语文 80 分,高于这

个分数有 7 人,则他排在第八位。把高于总名次的记在长处栏,低于总名次的记在短处栏。分解表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短得失以及原因。如有位同学在 9 月份发展最好,在班位居第九,语文第 7 位,爱护公物第 1 位,按时到校第 6 位,不是一切都好,英语 20 位,纪律,作业分别是 25、20 位。十月份最差,但也不是都差。总的看来语文是比较强的,数学是最差的。行为方面爱公物最好,而纪律是最差的,这也是影响学习成绩进一步提高的原因。

根据发展情况再写发展小结。要求有分析、有经验和教训,有新的措施, 防止肯定或否定一切,并鼓励大家在自愿的情况下可在班里宣读。

中学生在小学渡过了“完全依赖教师”和“基本依赖教师阶段”进入到“相对独立阶段”。对外界要求,对他人指向,即使是合理的也往往误认为是强加于他。所以那套开学初教师讲一大通后,布置新学期打算,考前大讲一通后,布置写迎考计划;做了错事,大讲一通后,指定写保证的作法,只能是“纸上写的好,行动另一套。”现在改为学生看表,填分解表与小结,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自觉产生上进愿望,制定目标自我发展。

这种目标的制定具有超前性。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一个人只有追求高目标,智能才会发展得快。例如一位学生进校几个月发展的总位次先后是 15,21,7,19,13,他就很自然要求进入 12 位,这是最近三个月来最大的(属于进步),更希望进入 6 位,它是进校以来最好的,

但不能到 20 位,这是近三个月业最差的,更不能落到 22 位,这是进校来最差的。教师对进步和大进步都给予奖励,鼓励进步,力争大进步;防止退步, 避免大退步,超越自我就成了学生追求的目标。

这种目标具有可达性和发展性。步步提高。一位学生在 5 位,8 位之后得了 6 位,却不能受到表扬,而另一位学生在 51 位 54 位之后进入到 50 位, 却受到表扬。

在这种教育中,把受教育者从客体变为主体。在外在教育中,学生处于被教育的客体地位,即然属于被教育的客体,就很容易产生被动意识,依赖外界力量“推”一下,“动”一下,甚至“推”而不“动”。学生在受外在教育时,教育内容和要求要经过接收、反映、内化、行动的处理过程。

现在不同了,随着教育地位的变化,教育方法也从说教,灌输转变为内导:自我认识——自我强化——自我反馈。

①从自我认识入手。自我教育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之上,自我认识, 包括对自己的心理、生理,智能,行为及周围事物关系的看法。

②在自我强化上用力。上述强化包括强化目标,向前看,往高处走,自我激励;自我找差,自我誓约,自我控制;强化意志的锻炼,百折不挠,执着追求等等。

③在自我反馈上下功夫。通过多次反馈,认识到成功与失败只是一步之差。走好了某一步就会进步,成功;某一步没走好就会退步,失败。

强化内驱力,突出自我教育,决不意味着取消或削弱外驱力和外在教育。没有外在教育,自我教育便不能发生和进行,良好的外在教育应有助于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会使自我教育更生动。两种教育形式各有不同的教育功能,自我教育加外在教育的结果就远远大于“2”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