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具的改良和织造技术的进步

明代在纺织工具及织造技术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创新。如缫丝工艺中徐光启提出的“连冷盆”法,“一人执爨,以供二釜二盆之水。⋯⋯二人直釜, 专打丝头。二人直盆主缫”②。这种二乘缫车五人共作的方式,不仅可将煮茧和抽丝分开,控制水温,保证丝质,而且可节省薪柴,提高缫丝功效,“五人当六人之功”。《天工开物》所载治丝图,绘有脚踏缫车,为一人用手索绪添绪,用脚踏动踏板,回转丝噥。这种缫车是当时江南通用的缫丝工具,

⑤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货语》。

⑥ 张萱:《疑耀》卷一《玉林葛》。

⑦ 李调元:《南越笔记》卷五《葛布》。

⑧ 姚之骃:《元明事类钞》卷二四《衣冠门》。

① 《明孝宗实录》卷六○;《明史》卷八二《食货志》等。

②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一《蚕桑》;《古今图书集成·食货典·蚕桑部》。

比以前的手摇缫车以及二人对缫的川蜀丝车要先进,劳动生产率也较高,“穷日之力,一人可取三十两。若包头丝则只取二十两,以其苗长也”①。关于继缫丝以后进行的调丝、纺纬、整经,浆经等各道工序,其所用机具及操作方法,《天工开物》也都有简明的记述,并附有插图。此外《农政全书》、

《便民图纂》等著作,也介绍了一些丝纺织机具,但有些机具的名称和结构, 与《天工开物》所记略有不同。

明代最先进的丝织机是“花机”。花机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大型提花机, 工匠据“花本”可织出多种多样极为复杂的纹饰图案。《天工开物》相当详尽的记载了花机的结构与特点(参见本书“机械”一节引文)。其中有些部件的设计是很巧妙的,如“机架中部的叠助木,其打纬力是切向分力,且能调节力的大小,这样可使一机多用,以扩大织物的品种范围。花机在苏州、杭州等地的丝织业中已得到广泛使用,主要用来生产各种高级丝织品。

花机又称大机,另外还有一种小机,称为腰机。《天工开物·乃服》载, “凡织杭西、罗地等绢,轻素等绸,银条、巾帽等纱,不必用花机,只用小机。织匠以熟皮一方置坐下,其力全在腰尻之上,故名腰机。弘治年间,福建织工林洪创制一种新型织缎机,称为“改机”。“改机故用五层”,林洪“谓吴中多重锦,闽织不逮。遂改段机为四层,故名改机”① ,这是对福州织缎机的重要改进,简化了织机结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 明代对普通织机也有重要改进,如徐光启曾引用晋傅玄的话:“旧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马生者(指马钩),天下之名巧也,患其遗日丧巧,乃易以十二蹑”,而后则指出:“今红女织缯,惟用二蹑,又为简要。”

②显然,徐光启所指的织机,更为操作简便,灵巧实用。

明代棉纺织技术和生产工具也有明显的进步。如用来除去棉籽的木棉搅车(即轧花机),轧花效率提高了三四倍。《农政全书》提到:“今之搅车, 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

③轧花机,称“赶车”。这种赶车是一人右手转动曲柄,右足踏动踏板,左

手喂添棉花,使用方法和工作情形与搅车大致相同。又如木棉弹弓,据《农政全书》记载是“以木为弓,蜡丝为弦”,较元代竹弓绳弦更加适用。纺车, 明代通常是三继纱锭,“凡织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铤上”④。《物理小识》载:“(纺纱)有纺双缕者,有一手勾三线者,松江,徽、池、合州, 九江皆能之”。《农政全书》还提到:“纺车容三维,今吴下犹用之。间有容四繀者,江西乐安至容五繀。”说明在个别棉纺织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还

①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

① 万历《福州府志》卷三七《食货志》。

②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四《蚕桑》。

③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

④ 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

使用了四繀、五繀纺车。这种多继脚踏纺车的出现反映了纺纱技能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一只手的指间仅有四处,如何放置五根棉线则是个问题,所以徐光启也提出疑问,“更不知五繀向一手间如何安置也”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