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弘光政权的建立和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弘光政权的建立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在朱由检自缢、北京城易主之后,南京成为有实际

内涵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成为原明朝官僚最集中的地方。在南京,很快展开一场拥立新帝的斗争。当时逃难到淮安城的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崧。凤阳总督马士英主张拥立朱由崧,因为他是神宗皇帝的孙子,而朱常崧是神宗皇帝的侄子。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侍郎吕大器、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日广及原礼部侍郎钱谦益等主张拥立朱常崧,理由是朱常崧比朱由崧贤明, 当立贤不立亲。马士英得到江北总兵高杰、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的支持, 拥兵迎朱由崧进入南京,先给他以监国的名义。1644 年五月,朱由崧即帝位, 年号弘光。户部尚书高弘图与史可法、马士英等被推入阁,史可法仍掌兵部事,马士英仍督师凤阳。

弘光政权坚持与大顺政权为敌的立场。当大顺军和清兵双双南下,对南京都形成威胁时,弘光政权把对付大顺军作为当务之急。史可法提出,“目前最急者,无逾办寇”① 。马士英则认为,坐视大顺军和清兵两虎相斗,是当今上策。但在广大士民的眼里,弘光政权是明皇朝的合法继承者,清兵与大顺军的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清政权与弘光政权的矛盾突出起来,弘光政权成为南方人民反抗清兵的一面主要旗帜。

另一方面,尽管马士英和史可法反对大顺政权的立场是一致的,具体的执政纲领却有区别。以史可法为首的官僚集团包括许多东林党人,他们主张实行比较开明的政治,减轻人民的负担,免去崇祯年间的加饷杂派。为了加强弘光政权的实力,他们还仿效朱元璋占据应天时的做法,兴修水利和开垦屯田。对待清政权,他们的立场是“复故土以光祖业”,号召四方义师勤王, 共守南京。在具体措施上,史可法提出,设淮安、扬州、庐州、泗州四镇固守,设凤阳、徐州、滁州、六合四镇图攻,督师驻扬州调度。

这些措施是对崇祯时期政策的否定,反映了某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可惜的是,弘光政权很快就压制了这种精神。以马士英为代表的另一个官僚集团,对史可法等人持排斥的态度。他们把东林党人论不可立福王的书信奏告朱由崧,又指使高杰、刘泽清等向南京施加压力,指名要史可法督师。史可法无奈,在朱由崧即位的第二天,自请督师。朝政由马士英把持,因投靠魏忠贤被列为逆党的原太常少卿阮大铖得到重用。他不但要为自己洗去恶名, 而且要为整个逆党翻案。明末党争在新的形势下重新炽烈,东林党人受到打击,吕大器、高弘图、姜曰广等先后被罢免。

马士英、阮大铖等人对清政权采取妥协议和的立场。他们派使臣北上谈

① 《史忠正公集》卷一。

判,提出的议和条件是:第一,于天寿山立陵,改葬朱由检;第二,割山海关以外地区;第三,每年供给大清国钱币十万。江南士人痛恨马、阮之流, 视之为南宋时的秦桧。

作为明朝宗藩制度的代表人物,朱由崧腐朽的本质很快就暴露无遗。他依靠马士英、阮大铖,把一切朝政托付给马士英。他放纵马士英和内官勾结, 鬻官卖爵,公开定价:武英殿中书一千二百两,文华殿中书一千五百两,布政司吏员五百两,按察使司四百六十两,以下不等。当时的民谣说:“金刀莫试割,长弓早上弦。求田方得禄,买马即为官。”①田指中官田成,马即马士英。在生活上,朱由崧追求奢华、享受。皇宫内悬挂着一副对联,写道: “万事不如杯在手,百年但见月当头。”

当时,隶属于弘光朝廷的军队尚有相当数量。但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发展起来的武臣成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式军阀。他们不尊重朝廷,不接受朝廷辖制,相互之间也矛盾重重。

史可法督师淮扬,一面布置防务,一面试图经略中原,命高杰北征,收复河南失地。清顺治二年(1645)初,睢州总兵许定国与清军勾结,杀死高杰。史可法闻讯,赶至徐州,进行安抚,以高杰外甥李本身提督高部。在回扬州途中,得知黄得功部有异动,他又忙派人加以宠络。不久,左良玉兴师东进。弘光朝廷视其为寇,制定“寇至则防寇,寇去则防敌”的方针,命史可法回卫南京。为处理内部纷争,史可法疲于奔命,不要说再次主动出击, 连部署有效的防御也不可能。

清军夺取陕西以后,多铎一路开始东征,在河南归德分兵,一路向毫州, 一路向徐州。四月下旬,经由毫州一路的清军逼近扬州,史可法一昼夜赶回扬州,指挥守城。他传令各镇兵马援守,竟无人应命,扬州总兵李栖凤、监军李岐凤拔营降清,史可法更加孤立。清兵以大炮轰开城池,他拔剑自刎, 未死,为清兵俘获。多铎劝降,史可法抱定“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信念, 以身殉难。清兵进入扬州城,进行了野蛮的屠杀。清兵屠城十日,被杀的居民数十万,扬州成为一座空城。史称“扬州十日”。

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军占领南京。朱由崧逃窜,在芜湖被俘。他被押进南京时,百姓夹路唾骂,投掷瓦砾,表现出对他的轻蔑和痛恨。弘光政权仅维持了一年,就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