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核糖核酸
1982 年 1 月 13 日,中国科学院宣布: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等单位,经过 13 年的艰苦努力,在 1981 年底胜利地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我国科学工作者继首次人工合成胰岛素之后,又首次人工合成了核糖核酸,这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科学的征途上,又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大家知道,核酸和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最基本的物质。核酸按化学组成, 又可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两种。DNA 是遗传信息的载体,RNA 则是遗传信息表达不可缺少的中间物质。无论 DNA 还是 RNA,都是由几十个乃至成千上万个核苷酸连接而成。核苷酸则由磷酸、碱基和戊糖组成。RNA 又有三种,一种叫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它是蛋白质“装配机”
——核糖体的重要组分。一种叫信使核糖核酸(mRNA),它载有从 DNA 分子转录过来的遗传信息,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一种叫转移核糖核酸(tR- NA),它是蛋白质合成的“起重机”,将原料——氨基酸分子搬运至核糖体上,并按(mRNA)信息依次“对号入座”,从而保证蛋白质合成的准确性, 因为一种或几种 tRNA 只负责“搬运”某一种氨基酸。
我国科技人员首次人工合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其核苷酸排列的顺序,是美国科学家霍莱于 1965 年测定出来的。霍莱由于这个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奖金。该 tRNA 分子量约二万六千道尔顿,为牛胰岛素的 4~5 倍,结构也比胰岛素复杂得多。它是由 76 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三叶草形结构,其中除含有四种常见的核苷酸外,还含有七种稀有核苷酸。
我国科技工作者们迎难而上,于 1968 年正式开始了人工合成 RNA 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上海试剂二厂等组成协作攻关组,经过艰苦努力,于 1974 年合成了δ核苷酸;1977 年 7 月第一次用 RNA 连接酶合成了16 核苷酸的长片段;1979 年底合成了 41 个核酸的分子;同年 10 月 20 日, 终于完成了全分子的人工合成。合成产物经过凝胶电泳测定,它的位置和天然分子完全相同。而且,它具有接受丙氨酸的活性,能把所携带的丙氨酸渗入到蛋白质中去,说明它具有天然分子相同的生物活性。
人工合成酵母雏氨酸转移核糖酸的成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改变 tRNA 的结构,观察其活性的变化, 将为研究 tRNA 的生物功能提供有力的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它将带动我国核酸试剂、工具酶及多种治疗严重疾病的核苷酸类药物的生产,也为基因工程人工合成基因打下基础,促使基因工程更好地为农业、林业、畜牧业、工业和医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