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十月,江涵雁影,树卷秋声。当你登山远眺,将会发现那曾经是郁郁葱葱的绿林,已脱掉了绿色的夏装,换上了五彩缤纷的秋装。这时首都北京的香山,更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确,那娇艳夺目的庭园秋色,丝毫也不逊色于百花怒放的春光。

那么为什么一到秋天,那么多的树叶都要变色呢?让我们共同来看看其中的奥秘吧。

原来叶子之所以会呈现五颜六色,都是因为叶子含有色素——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叶绿素是叶子里最主要的、最普遍的色素, 通常有两种,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前者近于蓝绿,色较深;后者近于黄绿, 色较淡。它们在叶子里的比例大约是 3 比 1。与叶绿素同时并存的还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呈黄色和橙黄色,它们都存在于叶绿体内。另外还有花青素, 呈现红色、紫色、蓝色,它们主要分布于一些植物细胞的液泡里。大多数叶子细胞里,由于叶绿素占优势,所以地球就被打扮成绿色世界了。但是有些植物却偏偏不是绿色,似乎有意要点缀一下大自然。菜园里的苋菜,山野中的天麻,苗圃里的紫苏,花盆里的秋海棠,可以终年通红,这是由于其它色素“喧宾夺主”,把叶绿素盖住了的缘故。

相对而言,叶绿色是不太稳定的。它经常在破坏,也经常在形成,并与环境条件有关。每当春天来临,气温回升,对叶绿素形成有利,叶子就被“染” 成绿色。而当秋天一来,气温降低,在强光低温的情况下,叶绿素的形成停滞,破坏加强,继而逐渐消失。叶黄素和胡萝卜素则乘机抛头露面,叶子就出现黄色。

那么为什么秋天的“霜叶”会红于“二月花”呢?这就得归功于花青素了。花青素平常在叶子里较为少见,有时存在于幼叶里,但叶子长大后它也就消失了。但当秋天一到,许多植物,如黄栌、槭树等的叶子里,叶绿素大量解体,同时花青素大量形成,使叶子变红。花青素的形成,目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其形成和叶子含糖量有关。这可以从下面的实验得到证实。如果把树枝下部的树皮切下一圈,使糖类无法通过树皮里的运输干线送入树干,而积累在叶子里,这样叶子里就会形成花青素,叶子就变成“人工红叶”了。还有人认为,强光、低温、干旱也能促使花青素形成。每当秋高气爽,天气转冷,夜露成雾的时候,植物正是忙于“物质转化”的时期, 叶子里的贮藏物质就会大量转变成糖,给花青素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成片的树叶由绿而红,自然界就出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色。有些植物的叶子由于花青素尚未占上风,就和叶黄素、胡萝卜素搭配在一起,把叶子染成黄、棕、褐等颜色,于是,一幅五颜六色的秋景图画,就历历在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