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生物电

如果有人对你说,你全身上下充满了电;花园里美丽的玫瑰、玻璃缸中悠游的金鱼、书架旁婀娜多姿的吊兰,也都带有电,你不会感到惊讶吧?

事实上,自然界里所有生物都或强或弱地呈现出电现象。大至鲸、巨杉, 小到细菌、病毒,甚至组成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大分子,无不闪烁着生物电的“火花”。

拿人来说,肌肉收缩、神经传导、腺体分泌、心跳、呼吸、消化、吸收、排泄、生殖等各种机能活动,乃至物质的新陈代谢、能量的转移输送,都留下了电的踪迹。感觉、记忆、语言、思维、情感、想象等大脑的高级功能, 也无不与电结缘。在当今世界上,如果突然发生停电,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而我们的身体内如果发生“停电”,那便意味着死神的降临。

那么,生物电的源头在那里呢?

翻开英汉词典,在“cell”一词的解释中,可以发现两种意义:【生】细胞;【理】电池。科学家已告诉我们,细胞的确像一个个微型电池,它就是生物的小小“发电站”。

大家知道,各种电源都是通过非电场力对电荷作功,使正负电荷分别聚集到两极,从而形成电位差,把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生物电是在物质的新陈代谢中,由化学能转变而来的。机体内的各种体液都是电解质溶液, 其中含有大量 Na+、K+、Cl-、HCO-3 等离子,在某种因素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出现相对移动,造成电荷的分布不均匀,因而产生了生物电位。

以神经元为例,通过微量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细胞内的 K+浓度高于细胞外约 20~40 倍,而膜外 Na+浓度高于膜内约 12 倍。神经元的细胞膜是具有选择通透性的半透膜,在神经元静息时膜对 K+的通透性要远远高于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这样,膜内的 K+带着正电荷外流,而细胞内带负电的 Cl-、HCO-3、蛋白质等却不能随之而出,膜内电位逐渐下降。当膜内外的 K+浓度差及其形成的电位差达到电一化平衡时,K+的外流和膜电位便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也就是产生了膜电位。发电是为了用电。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 Na+通道开放,大量 Na+携正电荷从膜外涌入,使膜内的低电位迅速上升,膜电位转变为内正外负。随后,膜上 Na+通道全部关闭, 而 K+通道开放,大量 K+携带正电荷又涌出细胞,膜内电位又迅速下降,恢复到静息时膜电位的水平。这样,Na+、K+离子的一进一出,使神经元膜电位发生一次迅速的极性翻转,完成了一次放电过程。放电脉冲一旦产生,便立即沿神经纤维发送出去,经过神经中枢的加工处理,指挥躯体、四肢和内脏的相应运动。

可以看出,每次放电时神经元都要得到一些 Na+,失去一些 K+。不过不必担心,每次放电后,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钠钾泵”会自动运转,发挥“充电器”的作用,将进来的 Na+泵出去,把损失的 K+拉回来,使膜两侧的离子浓度恢复到放电以前的状态,为下次放电作好准备。你瞧,神经元的充放电过程配合得多么巧妙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