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酷暑
炎热的夏季,当你在室外进行运动或工作时,很快就会体验到大汗淋漓的感觉。流汗的过程实际是一个调节体温的过程,汗水的蒸发可以带走皮肤和血液循环中的热量。
一般来说,人和动物对体温变化的承受力是非常有限的。流汗是人降低体温的一种方法,在动物界中,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狗没有汗腺,它们散热的方式是吐出舌头,通过喘息把热量从嘴里散发出去。大象的大耳朵布满了血管,如同一个自动散热器,所以,天气炎热时, 大象总是不断地扇动它的大耳朵,以增强身体周围空气的流行性。
其实,躲避酷暑是最好的降温手段。沙漠中的动物大都在清晨、傍晚及夜间活动,白天则藏到太阳晒不到的洞穴或岩缝之中,例如世界上最小的狐狸——撒哈拉的■狐就只在夜间活动,捕食夜间活动的昆虫、蜥蜴、啮齿类等。沙漠中的响尾蛇若置于正午曝晒下的热沙土中,只要 15 分钟就会热死。
水域附近的动物可以以水降温,例如鹈鹕在热天孵卵时,或巢内已有幼鸟出世时,经常到水中打湿羽毛,然后回巢,当羽毛上的水分蒸发时,可以带走相当的热量,从而使巢内变得清凉多了。大象在天气炎热时也经常跑到丛林中的水塘里,它还会用长鼻子把水洒在身上,图个凉快。就连人到了夏天也都纷纷涌向海边,把海滨浴场挤得如同一个大“饺子锅”。
对于山地的一些野生动物,酷热来临时它们会迁到高山上去活动,如熊、豹、马鹿等。而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水生动物,在夏季当水太热时就迁移开岸边,而到较深的海区去。
另一些动物实在是受不了夏天热浪的侵袭,干脆走向一个避暑的极端—
—夏眠。也就是说它们在一种蛰伏状态中度过炎炎夏日,如同冬眠一样,它们的体温几乎降到与洞穴温度相同,呼吸和新陈代谢的频率都明显降低。例如北美的地松鼠为了躲避从仲夏至早秋的酷热,可以在地下呈麻痹状态达数月之久。夏眠也是沙漠无脊椎动物求生的策略。沙漠中的蜗牛也进行夏眠, 在它的壳口有一层薄薄的隔膜,可阻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有趣的是,在大英博物馆陈列了四、五年之久的一只蜗牛,当人们重新把它放到水中时,竟奇迹般地“复活”了。
象狗一样,鸟类也不出汗,它们依靠喘息来降低体温。它们在阳光中飞行时,能不断调整飞行角度,尽量让身体最少的部分朝着阳光,热带海鸟还会在微风中抖松羽毛,露出皮肤来降温。
小的无脊椎动物比起大动物来说,在阻止体内水分的蒸发上,困难更大。因为它们体表面积相对其体积要大,更易丧失体内的水分。在干燥地区,蜘蛛、蝎子及许多小昆虫都在夜间活动,它们体表覆盖有一层蜡质,以保护体内有限的水分。它们也产生粪便类的东西,但是通常它们小丸状粪便贮存在体内,直到水分充足时才排泄,真是酷热所迫,连拉屎撒尿都不能自主。
面对夏季的酷暑,动物们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