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哈鱼的故乡恋

当秋风乍起“白露”季节刚过,我国黑龙江流域将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大批的大马哈鱼成群结队地从海上出发,经过黑龙江口,逆流而上,不畏艰险,向它的故乡——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的中下游迅速挺进。它们数量相当之多,可谓“驱之不去,充积甚厚,当地人竞有履鱼背而渡者”。一路上大马哈鱼不吃不喝,只顾前进,速度可达每昼夜 47 公里,纵有浅滩峡谷激流瀑布亦不退缩,有时为了路过障碍竟会撞死在石壁上。

大马哈鱼如此顽强地逆流而上,是去完成它们生活史中最后的使命—— 产卵繁殖,延续自身的基因。经过长途跋涉,它们几乎耗尽了体内储存的所有营养,疲惫得面目皆非了。在河口时,大马哈鱼的鳞片为银白色,在上溯过程中,其体色则由银白色逐渐变暗,接近黑色,同时原本匀称的身体也变得又高又扁。

大马哈鱼的产卵场一般在溪流水深不超过 120 厘米,砾石底质河床上有溪水涌泉条件的地方产卵。雌鱼一到产卵场就忙着用尾巴在河床上清除砾石和杂物,身子左右摆动,蹚成一个椭圆形的坑。每条雌鱼后都尾随着一条或数条雄鱼,雄鱼经过撕斗,胜者便和雌鱼一起游进巢穴。雌鱼一阵痉挛产下一堆鱼卵,约有 4000 粒,雄鱼随即在面上撒下精液。然后雌鱼再用尾巴拨动砾砂,将卵埋起来,并守候在旁,以免其它雌鱼再来挖坑筑巢。然而它们却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出世,绝大多数的大马哈鱼在射精和产卵以后,体力已经消耗殆尽,坚持不了多少天了。这里是它们出生的地方,现在它们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回到自己的故乡,完成了一生中最后的使命,即使面临死亡,亦心满意足了。

大约到了第二年的早春季节,它们的孩子出世了这一群群的仔鱼都带有较大的脐囊,这是大马哈鱼临死前给子女的一份厚礼。起初仔鱼不摄食,卧在水里靠吸收脐囊中的营养发育,大约 3—4 周以后,开始浮起转为摄取外部食物,再经两个多月江河解冻,仔鱼在河口作短期停留,便游入海洋。经过四、五年海洋生活,它们达到性成熟后,又将登上返回故乡的路程。

成年大马哈鱼回乡产卵的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鱼类的洄游,洄游是指某些鱼类、海兽等水生动物由于受环境的影响或生理习性的要求,形成定期定向的规律性移动。鱼类的洄游根据鱼类不同的生活阶段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以及垂直移动等。

大马哈鱼是怎样认识回乡之路的呢?经研究,原来大马哈鱼的嗅觉特别灵敏,它一路上就是依靠它的嗅觉分辨水的气味来探索回乡之路的。曾做过试验,把它们的听觉器官除掉结果它仍不会迷航,但若把它的嗅觉器官除掉, 它就再也回不了故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