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核污染对候鸟的影响
1986 年 4 月 26 日,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大爆炸,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元素,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这些可怕的元素不仅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随着大气的流动,一直飘向欧洲东部和北部,并被雨水冲刷到地面。这次事故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非常严重,爆炸后不久,原苏联政府还曾用当地新疆歌鸲还在鸣叫这一事实来安慰事故发生地附近的居民。然而,这些鸣叫并不意味着安全,因为这些鸟可能是晚期的受害者,它们虽然没有因事故立即死去,但核污染对它们影响可能是逐渐积聚的,它们很可能会慢慢地死去,或者永久地丧失繁殖能力。
切尔诺贝利位于原苏联西南部,距乌克兰首府基辅市 130 公里,该地区是许多候鸟迁飞的必经之地。冬天,雁、鹬等候鸟从非洲东部飞往印度;春天,它们又继续向东飞行,避开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沿地中海东部边缘向北越过黑海和里海到达乌克兰。基辅水库附近和乌克兰的许多湿地为水鸟提供了一个主要的中途集结地,候鸟在飞往巢区的途中经常在这里停留觅食。秋天,候鸟还要沿着春天的路线在乌克兰再次停留,在那里育肥后再飞往越冬地。这些候鸟一年两次在切尔诺贝利 1000 平方英里以内的被污染地区进食,会摄入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再飞往非洲及南方其它越冬地,或欧洲和亚洲北部的繁殖地。例如在美国发现的途经切尔诺贝利的瓣蹼鹬身上的放射性铯—137 的浓度,就比当地的水鸟高。如果这些鸟在迁徙的路上被人吃了,就会把放射性元素带给原本未受爆炸影响的人。由于铯—137 的半衰期是 30 年,这就意味着在 30 年内,爆炸释放物的影响都将存在。年复一年, 候鸟在切尔诺贝利附近地区进食的同时也摄入了放射性的铯—137。长期下去,人们吃了这些受到核污染的候鸟就会在体内蓄积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从而诱发贫血症、白血病、胎儿畸型等放射性疾病。
由此可见,核污染作为一种新的公害,不仅仅是影响当地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放射性物质通过空气的流动,特别是通过野生动物的携带,对世界其它远离事故发生地的居民亦构成潜在的威胁。人类发现了核能同时也是发现了一种能够毁灭地球的东西,“反对核试验,反对核武器,绝对安全地使用核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永久维护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