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卵器”的发明者——营冢鸟

在澳大利亚栖息着一种奇特的鸟,它能堆造起很大的土冢,作为产卵孵雏的的窝,故名营冢鸟。营冢鸟属于鸡形目,体形如鸡,喙成园锥状,头部大多无羽,喙下悬吊鲜黄色的垂饰。很早以前,在澳大利亚南部干草原或东部桉树灌木丛中,人们就注意到有一座座高大的树叶堆,当时还以为是古代的坟墓或孩子游戏而造的堡垒,直到 1840 年博物学家约翰·尔贝特扒开了一个大树叶堆,才发现里面埋的是一堆比鸡蛋大一倍的卵,后经研究和观察才知道这不仅是一种鸟巢而且是一个奇特的孵卵器。

4 月的澳洲已是初秋季节,营冢鸟的雄鸟在此时开始动工建巢了。它用

大爪不停地在地上刨掘,直到刨出一个深一米、直径 2.5 米的大坑,再把树

叶杂草堆进坑内。雄鸟不辞辛劳地收集树叶和杂草,一直堆到高出地面 1 米

多,直径达到 3—4 米才肯罢休。经过 3 至 4 个月的忙碌,“孵卵器”已初具规模,时间也已经进入冬季了。澳洲的冬季并不十分寒冷,小雨过后,雄鸟还要再堆上 0.5 米厚的砂土形成一个小丘。这时树叶开始腐烂,随着树叶发酵,热量越积越多,土冢内的温度随之升高。雄鸟在树叶堆上打一个小洞, 不时把头深深地探进去测试温度,检验工程的质量,直到温度达到 33℃左右。以后它还要在堆顶上建造一个卵室,供雌鸟产卵。大功告成后,雄鸟邀请雌鸟参观检验它的杰作,请求雌鸟嫁给他。雌鸟面对雄鸟的求爱,并不马上同意,它把嘴伸入土层,测试巢中树叶的温度,直至认为满意了,才愿意把卵产到雄鸟营造的“孵卵器”中。雌鸟每隔 2—3 天在卵室中产一枚卵,雄

鸟随即殷勤地上前用沙子把卵盖好,就这样一共要产 35 枚卵。产卵结束后, 雌鸟似乎觉得自己产卵有功,一走了之甩手不管了,而雄鸟的工作还没有完, 它还要精心地护理和照料“孵卵器”,使冢内温度保持在 33℃。此时已经是夏天了,白天太阳晒得很热,雄鸟想到卵室必须通风,于是它便忙着打洞, 把室温余热放出一部分,晚上温度低了,又赶紧把沙土盖上,它夜以继日地操劳,从不走远。经过七周的孵化后,雏鸟开始破壳而出,这些雏鸟不但要啄破蛋壳,还要从孵室挖洞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斗才能见到天日。雄鸟从初秋忙到幼雏出世足足忙了十一个月,可是对幼雏并不关心,视若路人。雏鸟也不认它们的父母,从此在树丛中过着独立的生活,再过一年多,这些儿女们也成熟了,它们虽然从来没有向它们的父母学过怎样营冢,但它们的营冢工作同样十分出色。

由此可见,营冢鸟营冢的习性纯粹是一种本能行为。本能是指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