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的趣闻(2)

潮间带的淤泥地中,还生活着一种拇指大小的日本泥蟹,它们的巢穴在淤泥地上一个挨着一个,穴与穴之间的间隔非常小。这样,当它们外出觅食时不得不经过“邻居”的门口或在“邻居”的家门口觅食。因此,在这片拥挤不堪的“住宅区”内“邻里纠纷”时有发生。那些体格健壮,凶猛好斗的泥蟹,经常欺侮距自己巢穴 8 厘米以内的“弱小邻里”。它们在这些“弱小邻里”的家门口大耍威风。频频挥舞大螯威胁对方,直至把对手逼入洞穴中。然而,对手的退缩并没有使“强者”感到满足。它们似乎觉得挑衅还“意犹未尽”,又恶作剧似的用大螯舀起结结实实的几团淤泥将对手的洞堵死,然后悠闲自得地在“邻居”家门口散步觅食。而那些被关入“囚室”者少则 5

分钟,多则 70 分钟才能从“囚室”破泥而出,重获自由。由于有了这段被“囚禁”的“痛苦”经历,它们“心有余悸”,不得不弃家出走,以求安宁。这种以“非法囚禁”的方式解决“邻里纠纷”的专横手段,在动物界中实不多见。

潮水退去后,一只比目鱼被留在一片礁石间的小水洼中,它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比目鱼成鱼的眼全移到一边,并以身体的另一边栖伏于海底,营底栖生活。刚孵化出的比目鱼雄鱼眼和普通鱼类一样,是在身体两侧的。后来由于底栖生活的需要,贴近海底一边的眼睛不起作用,渐渐移生于上侧了, 这是比目鱼适应环境的结果。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比目鱼两眼转向一侧的过程中,甲状腺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这只比目鱼,由于水洼中的海水温度不断上升,即使躲进泥沙下面,恐怕也难逃劫难了。然而比目鱼的不幸,对于海滩上的食腐动物却是一大乐事。海滩蟹,油螺及更低级的蠕虫会很快将死鱼的尸体一扫而净。

寄居蟹是潮间带常见的小动物,它们以废弃的海螺壳为家。当遇到合适的螺壳时,它就用强有力的蟹“钳”,扫除里面的脏物,然后入内驮着新房漫游觅食。寄居蟹还经常“搬家”,由于身体发育长大,原来寄居的螺壳会显得窄小和不适,于是它们便凭着敏锐的嗅觉,闻得远处死螺壳的气味,然后顺味前往“新居”。

海葵也是岸边常见的动物,它与寄居蟹有着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当寄居蟹遇到海葵时,会慢慢向它靠近,并让螺壳尖端伸向海葵触角的中间部位。也许是由于寄居蟹释放了某种化学信号,海葵很快作出了反应,它一个“鹞子翻身”,将其底部贴在螺壳之上。这种共生关系的建立是以互利共愿为原则的。海葵身上的自卫性螫刺组织可以帮助寄居蟹抵御它的天敌——章鱼, 而寄居蟹通过移动使海葵获得更多的捕食机会。

海葵的触角上都长有螫刺,可以捕捉和麻痹它们的猎物。海葵属食肉动物,它们几乎向所有路过身边的鱼虾进攻,即使是同类靠近了也不客气,许多海葵身上都带有与其它海葵遭遇战时留下的伤痕。

海水又上涨了,潮间带的动物们立刻充满生机。在短暂的涨潮期中,它们需要饮食、呼吸,有的还要完成繁育后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