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伪造”本领
1861 年,英国自然学者贝兹,对亚马逊河流域的昆虫做了详细的观察。他发现了众多色彩缤纷的蝴蝶,虽然不属于同一家族,但仅从它们的花纹图案,颜色及习性上来看,却非常相似,很难分清它们的种类。更令他吃惊的是,小鸟和其它捕食动物,似乎对这些蝶类一点兴趣也没有。于是,贝兹提出一种假设:基于某种原因,这些蝶类和昆虫是不能吃的。但是,这一点似乎不大可能,因而又产生另一种假设:这些昆虫的其中的一种已能有效防范捕食者,所以其他种类便模仿它们的外貌与习性,特别是那令捕食者厌恶的颜色。
“仿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出色的欺骗。例如,鞘翅目,蜘蛛,蝴蝶类, 都知道以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它们模仿体色鲜艳的同类,使搏食者心生畏惧。科学家发现,这些善于用外形和颜色来吓阻敌人的昆虫,所用的方法有一定的模式可循。一般地说,这种身上带着耀眼“警告”信号的昆虫,动作都很迟缓,目的是使周围出现的敌人,有充分的时间收到具有警告效果的信号。但是,尽管如此,捕食者不接受这种警告而予以攻击时,昆虫往往难逃一劫。偶尔,这些昆虫也会有惊人的抵抗力。例如,当它们受伤后,身上会散发出一股令人作呕的气味,或分泌一种酸性粘液,让攻击者尝到后立即反胃而离开。
捕食者碰上这种情形几次后,就会像开车的人一样,看到昆虫就仿佛看到红灯,立刻停止。日积月累,这些捕食者就会牢牢记住这些警告信号,不再去攻击那些曾经使它们不适的昆虫了。
昆虫的这种防御性,或者更确切的讲保护性色彩花纹可以类归为隐蔽色彩、闪现花纹、警告信号和拟态。这套“仿造”理论使得一直让学者感到迷惑的动物拟态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吸引更多的学者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