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类中的“四不象”——袋熊
1797 年 7 月,一艘欧洲商船在澳洲巴斯海峡遇难,船上的水手们逃到就近的一个小岛。在岛上他们首次见到了一种四不象的动物。它象袋鼠一样长有腹袋,象野猪一样有肥壮的躯体,象小熊一样的相貌,还有象獾一样会挖洞的爪子。他们以为它是野猪的亚种,宰杀吃后发现肉味十分鲜美。后来欧洲的移民纷纷来到岛上,称它为獾,称它的肉为“獾肉火腿”。最后才遵照土著人的称呼,称它为袋熊。
袋熊的牙齿很特殊,象啮齿类一样随磨随长,两对象凿子似的门齿和海狸一样强而有力,能把树木咬倒后吃上面的树叶。它纯粹是食草动物,主要吃食草类、灌木根、树皮等。它的腹袋与袋鼠不同,是朝后下方开口的,这既便于小生命由母体娩出后能迅速而安全地爬入袋内,又能避免活动时袋口会被枝叉挂住,也不必担心地面上的沙土会进入口袋,便于袋内的脏物自动倾落。它的全身加上一截象断桩似的尾巴,长 70—120 厘米,重 15—27 公斤。
袋熊是一种昼伏夜出的地栖动物。它为自己建造了一个舒适的洞穴,通常在十米以上,最长的可达 30 米,在洞的尽头铺了些树叶和草作为它的床铺。它的洞穴很宽阔,可容一个小孩自由地爬进爬出。但是要把它从洞中拖出来还很不容易,连狗都没有办法,因为它没有可供拽拖的长尾巴,皮又厚又滑,牙齿都咬不进,并且它还会用粗壮有力的短爪抠住洞壁,同时用背使劲地将狗头挤压在洞壁上。它用这种办法,曾不止一次地把狗的头骨挤碎。
袋熊平时是单独居住的,仅在发情期才去找配偶同居。待生殖季节一过, 雌兽立刻把雄兽赶走。小袋熊一般在 5、6 月份出生,每产 1 仔。小袋熊在腹袋中呆到 12 个月,差不多长得象兔子那么大时,就不再进育儿袋了。遇到危险时,小袋熊便爬到母袋熊的身下,母袋熊便象母鸡护小鸡似的掩护着它。自小由人养大的袋熊会像狗一样听话,性情温和,爱与人交往,还乐于让人抱在怀里睡大觉。但是一旦长大便会渐渐露出兽性,用它的大牙到处乱咬, 咬人的靴子或撕人的衣服。
在澳洲移民初期,袋熊数量还相当大。当发现袋熊肉能做獾肉火腿后, 便遭到大量捕杀。在澳洲野兔成灾后,人们为了消灭野兔,不分青红皂白地也往袋熊的洞穴内施放毒气、毒药,许多袋熊被株连而死。1909 年维多利亚州宣布袋熊是害兽,1963 年政府当局还对捕杀者颁发奖金,致使袋熊濒于灭绝。这时,才把动物学家请来,对袋熊的习性作了研究,结果宣布它无害, 获得了“平反”。可是已为时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