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的“大熊猫”——白鳍豚

1980 年 1 月 12 日,我国渔民在长江与洞庭湖交流的湖口水域捕获了一只活的白鳍豚,取名“淇淇”,送到武汉东湖畔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人工饲养,这是全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淡水豚。在这以前,我国只获得过一只白鳍豚的标本,国外也只有两个标本,从未见过活的。这一消息传开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为之振奋,慕名而来的外界人士络绎不绝。

白鳍豚是一种小型的齿鲸类动物,属于哺乳纲鲸目。它们仅分布在长江三峡以下的干流中,通常在河湖与长江的汇流处,那里水生生物繁茂,饵料丰富。白鳍豚因生活在浑浊的河水里,又经常在污泥中觅食,所以不需要好的视力,眼睛也因之而退化得只有绿豆那么大,耳孔小得如针眼一样且没有外耳。那么它是靠什么进行捕食呢?原来它和海豚一样,体内有独特的发声和接收回声定位的组织,用来识别物体、探测食物、联系同伴和躲避敌害, 相当于现代舰艇上的声纳设备,但它的回声定位能力和识别物体的精确度大大超过现代化的声纳设备。因水中的噪音很大,所以它回声定位所采用的频率范围都在超声波范围之内。

白鳍豚的皮肤外有许多小管,充满了海绵状物质,这是它独特的缓冲器, 能把湍流的阻力大大减弱。人们由此得到启发,在鱼雷外也包上了一层柔软外壳,结果湍流的阻力几乎降低了二分之一,而速度提高了一倍半。白鳍豚和海豚一样,大脑特别发达,不仅大脑皮层面积大,而且沟纹复杂,重量与大猩猩相仿,所以非常聪明,智力竟胜过黑猩猩。

白鳍豚有群居习性,常三、五成群一起游动、摄食,最多能达九、十头在一起,更多的是成对成双的出现,有时还同另一种长江的齿鲸类——江猪或江豚一起追逐戏水。它的发情期在冬末春初,怀孕期约一年,每胎生一仔, 靠吸吮乳汁长大。

近年来,由于长江流域的开发,白鳍豚的数量急剧下降,已面临灭绝的危险,所以必须加强保护措施,挽救这长江中的“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