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与骨髓移植
1990 年 10 月 8 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评奖委员会宣布,1990 年诺贝尔奖授于美国科学家唐奈·托马斯和约瑟夫·默里,以表彰他们在临床移植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托马斯教授的成就在于通过一系列临床方法,减轻了骨髓移植在受体体内所引起的严重反应。由于他的工作,使 50%的白血病病例和 80%的儿童白血病病例得到了治愈,挽救了许多病人特别是儿童的生命。
白血病是一种人体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亦称血癌。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中幸子和光夫的爱情悲剧就是由白血病造成的,从中可以看到白血病给人类带来多么大的痛苦和灾难。
白血病是由于人体的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的癌细胞异常增殖,使人体正常造血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都遭到破坏,因而导致患者因严重贫血、出血、严重感染而死亡。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一个有效的治疗白血病的方法。50 年代末及 60 年代初,在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在临床上尝试一种新方法——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法,用异体骨髓移植帮助患者重建造血功能。但手术的结果,除单卵双胞的孪生子间的移植获成功外,其余的均告失败。这是怎么回事呢?
60 年代初,正在纽约波色特医院担任内科主任的托马斯教授和同事一
起,用狗和其他动物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经过 8 年艰辛的动物实验,终于搞清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这是由于供体与受体骨髓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的相容性抗原不一致,引起受体与供体组织相互攻击,供体无法在受体内植活而造成的。为了防止这种特殊免疫反应的发生,托马斯教授摸索出了一整套方法。在移植前,除了进行严格的组织配型,使供体和受体在主要组织的相容性抗原完全一致外,他还对患者进行全身射线照射及应用大剂量的环磷酰胺药物,目的是防止移植后产生的抗移植物的反应。另外,在移植后,他利用氨甲喋呤及环胞素 A 的细胞免疫抑制剂来抑制移植物的抗宿主反应。托马斯教授的一系列措施使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的严重反应大大减轻,因而成功率明显提高。
托马斯教授工作的意义,实际上远远不止给白血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它还开创了临床上治疗其它疾病的潜在可能。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广泛应用,骨髓移植将可能为治疗各种癌症、遗传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提供一种有希望的治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