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脱壳的奥秘
从六月开始,蝉又开始不知疲倦地叫起来。蝉,又叫知了。生来就爱唱歌,不管天气多么炎热,都爱在树上醉心地歌唱,那歌声,从低到高音,从独唱到合唱,很有节奏。但是只有雄蝉才会唱歌。
会叫的乐器到底藏在什么地方呢?在雄蝉的腹部有两块硬板,叫做板盖,板盖的里面就藏着精细的鸣叫构造。
蝉的乐器有点像鼓。用鼓锤打鼓皮时,便发出咚咚的声音。蝉的身体两边每边有一个鼓膜,鼓膜震动时,蝉就发声,只是蝉的鼓膜不是因锤击而震动,它与体内的大肌肉相连结,肌肉每一收缩,鼓膜便震动起来。鼓膜一震动便发出声音,这就是蝉在放声歌唱了。有时捉到的蝉不会歌唱,人们叫它“哑巴蝉”,这就是雌蝉。雌蝉的腹面也有两块板,然而由于雌蝉懒惰,这两块板早已慢慢地退化了,乐器构造也就不完全了,所以雌蝉先天就不会唱歌。
蝉在空中很少自由飞翔。只有当它受到骚扰时,才从一棵树上飞到另一棵树上。它的两对翅膀是膜质的,镶有很硬的翅脉。休息时,翅膀总是覆盖在背上。蝉的口器是一根尖硬的针,藏在腹皮下面。它实际上是一根吸管, 专门用来穿过树皮吸取植物体内的液汁。蝉用吸管喝、用乐器唱,可谓吃喝两不误。
蝉与大多数昆虫一样,在它身体内部没有骨骼,起骨骼作用的就是体壳, 又叫做外骨骼。由于这层体壳的限制,当蝉的幼虫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不能再往大长了。只有脱去旧壳,换上新皮,才能继续生长发育。蝉的一生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雌蝉腹部有一把象剑一样的产卵管。在交尾后, 它用这把“剑”在树枝上刺出一排一排的小孔,然后把自己的儿女们安放在这临时的住宅里。
小小的幼虫,就从卵里孵出来,呆在细枝上。这时秋风摆动树枝,受伤的枝条很容易断落,幼虫也就跟着落到地面。一到地面,它们马上钻入柔软的泥土里。钻下去的地方,往往靠近树根,树根的液汁就是它的食物。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有的种类在地下生活两三年,有的种类可以多到十几年。在由幼虫变为蛹的过程中,蝉要先后经过四次脱皮。
大约在夏至前后,幼虫开始从土中爬出来了。这时,它全身呈淡褐色, 翅鞘已经长成。幼虫有一对很厉害的前足。像耙子似的可以挖开泥土。幼虫爬到地面时,急着寻找可以攀缘的地方。有时爬到树干,或者爬到树枝上。在那里,它用前足紧紧地抓住攀缘物,身体一点也不动。不久,变化发生了: 外皮背部从中央裂开,蝉从外皮里爬出来。完成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脱皮,然后抖动翅膀,远走高飞了。“金蝉脱壳”就是指这种现象说的。蝉的蜕壳称“蝉蜕”或“蝉壳”。可入药,用作散风宣肺,解热定惊。主治感冒发热、咳嗽、音哑、小儿麻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