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上的“小菊花”

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地区峰峦叠障,深沟峻岭相映成趣,形成风光旖旎的景色。就在这高山峡谷之中,许多地方埋藏着黑色的金子——煤。自古以来, 当地百姓就在群山中开窖掘煤。一天,一位老矿工带着一些人准备新挖一个煤窖。大家找了半天,都没有发现煤线,还是老矿工有经验,终于确定了一个地点,“就在这儿开”。看着人们疑惑不解的样子,他解释道:“你们看, 煤就在这些印着小菊花的青石下面。”

这些小菊花是什么呢?它与煤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这些“小菊花”是一种叫做■类的动物化石,由于最初发现的■ 是两端尖,中部膨大,很象纺纱用的纺锤,所以它的希腊名称具有纺锤的意思,日本人把它译作纺锤虫。在我国,纺纱用的纺锤叫■,所以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将这种古老的动物命名为“■”意思是“■状之虫”,“■” 字是李四光特地为此创造的一个字。

■类属有孔虫目,是一种生活在海洋里的单细胞动物,又称为原生动物, 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类。它的个体很小,最小的只有半毫米,最大的也只有 4 厘米左右,绝大多数在 4~8 毫米之间。它的形状主要有盘形,球形和纺锤形。从岩石中分离出来的■类化石,仅仅是它的硬体部分,它的软体部分早已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对■类动物的研究仅仅依靠硬体部分的各种构造。

■类最重要的构造之一是旋壁,就象一座大厦的墙一样,把许多房间连接起来,■壳中的房室与房室间由隔壁隔开,隔壁基部有壳口。

■在地理上分布很广,但地质时代延续短暂,它出现在古生代早石炭纪, 绝灭于二叠纪末,此时也正是世界性成煤期。由于■的壳体微小,容易保存成完整的化石标本,所以地质学家早已应用■类来确定和划分这两个时代的含煤地层。上述所言的当地百姓也已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应用科学的方法,把■类化石的分布和寻找煤层结合起来。

李四光教授对我国■类化石有精深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我国东部石炭二叠纪时北方以陆地地层为主,南方则以海为主, 由此引导他去研究全球的海水进退问题,结果发现古生代以来全球海水运动有从两极向赤道,又从赤道向两极反复进退的规律。这样,一个关于动力来源的新思想在这位科学家的头脑中产生,即地球自转速度快慢所产生的力, 推动着海水反复运动;他进而推测,地壳在这种动力的长期作用下,也会发生有规律的运动。据此李四光又进一步提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小小的■类化石,在一位敏锐的科学家手里,竟释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这不能不使科学的历史为之颤动。

  1. 月 26 日是李四光教授的诞辰日,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以此来激励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干劲,将来为祖国,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