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功过程中的压力

创业路上有陷阱

自行开业的人,自认为他们了解在大公司做职员的滋味;而在大公司工作的人,也认为他们知道自己做老板的滋味。双方都认为这两种人之间,存在有基本的差异,同时,这种差异一直都存在。

事实上,这种差异在一开始时并不存在,而是经年累月在不同环境下工作的结果。

侵犯他人的工作领域

这两种人日常工作中主要的不同,是在领域上。当我接下一个中到大型公司的职务时,我们马上就会发现,不论工作多么重要,范围多么不受限制, 但每个人所能拥有的工作领域却小得可怜。

如果你不小心侵犯到他人的工作领域,通常会引起负面的反应,受侵犯的人会告诉你,下次一定要先获得允许,才可以进入他的领域。我们追踪调查的大多数例子都显示,新进人员在进公司的第一年就学会谨守自己的岗位,之后,他们就会将此视为当然,不再去理会它。

只有自行创业的人才会再费心在这种问题上,我们很惊讶的发现,自行创业的人非常在意,并且反复提到大公司职员所能拥有的权限太小,有时他们似乎太强调自己创业的自由,很显然地,他们必以此为傲。

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是对的,他们有较多的自由来做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所以也较有成功的展望,但“有成功的展望”和真正的成功仍是两回事。在我们所访问的例子中,许多自己创业的人,都是既有聪明才智又精力充沛的青年,都有“成功的展望”,但目前的成就却不大,这使得他们又急又怒,自己做老板竟不能马上带他们迈上成功的坦途,这太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了。

我们花了数年的时间,才明白那些自己创业而能成功的人,秘诀在于自律。提到自律,大家一定以为要花很大的力量或意志来克制及督促自己做某件事,像从电视、电影上看来的新兵训练,或运动员练习一样,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一样,大公司的职员学会尊重他人的工作领域, 这就是一种自律,而他们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力在这上面,几乎 40%的人根本不把它当成一回事,但对自己创业的人来说,这种“自律”正是他们所要学习的。

自己当老板的人,不会有别的同事来提醒他,说他侵害到别人的工作领域,或侵犯到他人的职权。这样的话,对他们会有什么好处吗?在某些时候也许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很大的错误,实际上,这是自己做老板的人所可能犯的最大错误。

让我们看看下面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例子中的两位主角都聪明、热心、有能力,看来成功是指日可待了,但出乎意料的,他们不但没有成功, 而且永远也不会成功。

例一:迷失方向的艺术家

薇拉是位室内设计师,28 岁开始创业,她的办公室就设在家里,她说: “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干这一行,我曾梦想做个艺术家,但画画却不能当饭

吃。”由于她对建筑的兴趣,对家具摆设的独到眼光,和巧妙运用空间的能力,使得她相当受欢迎。“当然,一开始并不顺利,你当然不能一夕成名, 别人需要时间来认识你。”她说。开业的头三年,她的顾客主要都是朋友, 多半是 30 出头的年轻夫妇,刚开始有点积蓄,买下公寓请她设计,而她所提出的装潢风格与预算也都能符合他们的要求。

然而她发现,和这些顾客合作虽然很愉快,但却不能让她赚什么大钱, 她需要年纪大一点、有钱一点的顾客才行。

渐渐的,一传十、十传百,她的客户越来越多,但做这一行也有淡旺季之分,有时她也会几个月没有任何一件生意上门。

在这行做了十多年后,她渐渐发展出其他的兴趣来。她认为自己艺术的天赋逐步显露出来,其中她最感兴趣的,是装潢所用的织品——家具和壁毯所用的质料和织法,“只要用对了,整个房间就会变得很有味道,也会很雅致。”她觉得这种兴趣并不脱离本行,研究一下也无妨。

不过,由于太过沉迷于织品设计,她反而忽略了室内设计的工作。如果薇拉在大公司工作,可能早就有人提醒她专注自己的本分了,然而她自己却认为这件事只是她工作范围的延伸罢了。为了要深入了解这些织品的制造, 她还亲自由纽约到美国南部的纺织厂去实地参观考察。

然而,织品的学问却大得很,了解一些不同的织品质料结构,只是入门而已,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学习、要了解,例如对纱的特性也要知道。42 岁的薇拉发现自己所画的和所想像的,与实际的织品并不相同,但她很有毅力, 决定全心投入。

二三年后,她接下一家小厂给她的设计工作,主要设计的是秋季织品。虽然她仍在从事原来的室内设计工作,但她坚称织品设计才是她的兴趣所在,室内设计只不过是为了赚钱而已。

但织品设计并不像她所想的那么简单,她还得知道流行的趋向、大众的口味、市场所需要的质和量,以及合理的价格等等。虽然技工能制造出完全符合她设计的成品,但却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经理反复地告诉她, “没有人能把这种垃圾卖出去!”她和织厂老板,也因销售问题大吵起来。

更糟的是,她室内设计的工作也出了问题,几个客户找她的时候找不到, 而她对这份工作的漠不关心,也使他们气愤填膺,原来她找的承包商居然卷款而逃,令她大受打击,还得自掏腰包,赔偿顾客的损失。

她的口碑越来越糟,人人都知道她不可靠,没有人愿意再请她设计。为了要挽救自己的事业,她参加了几个妇女组织和俱乐部,希望能借此拉到一些顾客。经由这个方法她的确拉到了一些零星客户,然而所赚来的钱却全花在会费、衣服和餐费上了。

虽然如此,55 岁的她还是十分乐观,并批评其他各种行业,深以自己创业为荣,她说:“说不定哪一天,我的作品会登在当代建筑这类杂志上,那我就可以成名了!”

我们并不是借这个例子来说明:像薇拉这样自行创业的人,若到 40 岁还不成功,就永远不会成功了。这个例子只是说明:二三十岁时拥有决心和精力来追求兴趣、开创前程,尤其是自己创业,效果会比四五十岁时才重新开始好得多。因此,能在创业的头 10 年前,看清自己所选择的方向以及所将采用的方式,是再重要不过的了。

决定创业的人未必都能立即获得成功,有些人往往要花上一大段时间,

才能让别人接受他特殊的风格和观点。有趣的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带给这些人金钱与地位的,往往不是他们自以为是、拼命努力要人认可的特点, 而是他们抓紧一个方向,锲而不舍,终于让他们在那一行出人头地的执着。薇拉则正好相反,她把自己的缺乏方向感,当成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艺术眼光。

例二:多才多艺的万事通先生

彼德兴趣广泛,却老是无法成功。他大学时读的是经济系,毕业后在出版社做了几年事,之后又读了个企管硕士学位,他本想自组公司,但考虑后, 仍决定为大公司作咨询服务。

不过要提供何种咨询服务呢?彼德不想太专门,而且他觉得太专门会限制自己和客户。他 32 岁时曾夸下海口:“我什么都会,可以提供任何咨询。”

也许这话不错,不过问题是,他可以同时包下所有的工作吗?在 30 岁到 40 岁这个阶段,彼德显然努力的在尝试。

他很少对来请他的客户说不,并且辛勤工作,以提供好的建议给客户。他既聪明、又勤奋,总是能够提供不少宝贵的意见,更难得的是,他还会主动地去发掘问题,让客户未雨绸缪。

30 岁到 50 岁这个时期,他志得意满,“我可以替他们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只有我才是他们唯一需要的人,如果有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恐怕也没别人可以解决得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彼德只不过是比较喜欢自吹自擂而已,大家可以把这个小毛病一笑置之。但我们作了十多年研究,访问了至少 350 位企管硕士后, 发现彼德这种想法和行为,也常在其他自己创业、却不成功的企管硕士身上出现。这些企管硕士都像彼德一样,常自夸万事都懂、多才多艺。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现象下隐伏着什么样的危机。

最大的危机就在于他们工作范围不专精,专业技能也没法好好发展。如果我们把企管硕士按工作范围配成对,每隔数年作个比较,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企管硕士毕业后,如果受雇于大公司,往往后来的专业服务会限于较小的范围,也会较专精;而自己创业的企管硕士,却比较喜欢凡事一把抓,因为没有人限制他们在某一特定的范围发挥所长,而他们也自以为这是他们创业的好处之一。但实际上,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这正是他们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不仅管理工作如此,其他只要是自己创业的工作也都如此。

拿彼德的例子来说吧,请彼德咨询的客户,往往只请他一次,却不续约。原因在那里呢?我们访谈了几位彼德的老客户,旁敲侧击地问到彼德,叫我们惊奇的是,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称赞彼德。一位说:“他是我们在这附近所能找到的好顾问之一。”另一位说:“彼德很不错,给了我们许多好建议。” 其他客户也都这么说。那么,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呢?

彼德自己也发现这种情况,他发觉自己得不断地开发新客户,因为老客户不续约。不过他并未找到症结,他以为这是客户的善变所致,“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所以试试这个,也试试那个。”意思就是说,既然这一次给了他一个机会,下次就该把机会让给别人了。

这种解释太天真了,彼德绝不是因此而失去客户的,事实上,取代他的顾问,并不是像他一样的万事通先生,而是能提供较专精咨询服务的人。例如,假设我们问彼德:“公司作业的哪一部分你最精通?”他会回答:“我什么都知道,财务、产品、销售、存货,我样样都行。”

彼德以这样的方式找到了许多新客户,例如,不久之后他就有了一家专做运动器材的新客户,并与他们订约提供半年的咨询服务,期满后,该客户对他们的服务很满意,他以称赞的口气说:“能做的,彼德都做了。”但他却也不续约。这绝不是客户嬗变之故。实际上,该客户后来请的,是专精存货部门的顾问,它并不是讨厌彼德,它只是需要比彼德所能提供的更专精的服务罢了。彼德样样都要一把抓,结果反而不符合他的需要。

以驱策自己为荣

薇拉和彼德两人都了解“自律”的重要性,他们说:“如果我自己不做, 事情就永远也做不了。”“我自己是老板,所以时时得看住自己。我上班打瞌睡,可是没有钱拿的。”像其他老板一样,他们以驱策自己为荣,也了解其重要性,更骄傲的宣称这是大公司职员所没有的“困扰”之一,薇拉说: “在公司里,每一分钟都有人死死的盯住你,告诉你要做什么,看着你有没有好好做。”

然而,这是错误的,在大公司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根本没有人会无时无刻地盯着你,如果你从大公司拿两个类似薇拉和彼德工作性质的人来做例子,没有人会钉住他们,看他们在做什么,如果真有,他们也会很生气。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偷懒,只是不愿意这么做罢了,他们在这方面的“自律”, 和创业者并无两样。这两种人的差异并不在此。

对于自己创业的人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自我约束,专注在某一个范畴内。由于没有外力迫使他们留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他们往往会“捞过界”,也由于自己就是老板,他们可以尝试许多不同范围内的工作—

—这的确是正确的,至少在开始创业的时候——企业精神确实要求我们寻求更新更好的方式,以达成原有、或不断变化的目标。

然而,我们所举的例子中人,显然觉得这种实验过程十分有趣——只要范围新,当然会有兴趣。因此,等到他们对某个范围熟悉了,就会再跨过界, 寻求新天地,他们绝不停留在某个特定范围,所以打不下基础,结果造成:

一、他们无法在任何特定范围内,发展出专精的知识或技术。 二、他们也无法让当地的工商业界知晓他们在某一方面的专长。

总之,自己做老板是一种不拘泥于形式的工作,有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 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某个范围内待得够久,而在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出类拔萃;当然也有人是在无意间达成这种结果的——他们太爱他们原有的工作范围,而不愿轻易放弃,另辟新天地。

“自我回馈”的幻觉

自己创业的人不能专心于一个范围,和一项重要的心理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在知觉丧失和隔离实验中所发现的一样。人都需要别人的回馈,当长期得不到回馈时,我们就会“自我回馈”。自行创业者很容易产生类似的幻觉。

伯特·科林斯在各方面都很像彼德,唯一的不同只在伯特是为全国前 50 大公司工作而已,让我们看看谁较常自言自语来回馈自己。

伯特根本不必回馈自己,他虽有自己的办公室,但总是人来人往的,他

也可用电话和人交谈,真觉得有面谈的需要时,他也只要走几步,到别人的办公室聊上两句就够了。而且大部分这个阶层的员工,都会这么做。

如果交谈的两人是朋友的话,话题多半是社会新闻,或许也可能只是开开玩笑;如果两人的关系不止朋友,或者其中一方正忙于工作的话,话题可能会绕着他们的工作打转。有趣的是,只有 2%的人,认为有向同事请益的需要,但实际上,却有近乎一半的人,由于交际上的需要而这么做。

彼德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他除了和客户接触之外,大半的时间都独处一室,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与他工作有关联的人,和同事勾肩搭背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只好在心里自言自语,以弥补这种需要。

不过,他自己并不了解这种情形,他会好好工作,但一边也会假想,有许多和他一样对他的工作有兴趣的人在旁边。每天与伯特和彼德交谈的人, 差不多一样多,只是和彼德谈话的人,多半是假想的,或是遥不可及的。

对假想或相隔遥远的人物说话,也许能解一时之急,但却不能解除彼德与真人沟通的需要,尤其当彼德有好主意时,这种感觉更为急切。伯特和彼德工作形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找到一个合适听众的时间长短。伯特有什么新主意,只要站起来,走一、二分钟,就可找到听众;而彼德却要花上几小时,甚至几天才行。“我打电话给客户,想让他们听听我的妙计,不过他们不是在开会,就是不在,我只好留话请他们回电,但这么做,总觉得迟了一点,何况他们当天也未必会回电话。”

而且,想与人分享主意的欲望,并不会就此消失,他会一直持续地寻找发泄的对象。当找不到发泄对象时,彼德就会成为得意(想到好主意)与沮丧(没人可分享)两种情绪的奇特综合体。而由于这种情形不断发生,他也就常在这两种极端的情绪间摇摆。

彼德自己说:“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能工作。”因此效率就差;当他有什么好主意时,他就会变得很兴奋,且在他找到人聆听之前,会一直处于这种兴奋状态中,会想对他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表达他的创见。

当人们第一次见到彼德,并感觉到他内在的兴奋和关切,就会认为这是他自己创业的缘故。“他这样活力充沛,又这么多意见,恐怕很难在什么公司待下去,小庙容不了大佛嘛!”

而同样的人遇见伯特,并注意到他比较稳定的情绪,也会妄下断语,认为他就是合作的好对象。他们以为伯特和彼德的个性恰巧完全不同,使得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途径,而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工作。

但这完全错误。这些人看到的不是伯特和彼德从事不同事业的原因,而是结果。一开始时,这种差异并不存在,然而由于两个人所面临的压力不同, 终于形成了这种差异。换言之,假使我们改变这两个人的工作性质,那么他们的“个性”也会随之改变。

一般来说,企管硕士的出路很好,不论是自己创业,或受雇于大公司, 都很吃香。我们发现不少毕业后即自行创业的,后来加入了大公司工作;而也有许多一毕业即入公司的,后来却自己创业,所以,我们想研究一下同一人在这两个不同环境下的反应。

调查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把伯特放在彼德的位置,不出几年, 他就会和彼德一样,要靠自言自语来回馈自己;而若把彼德放在伯特的职位, 他不久也会像伯特一样,走几步路,就可去别人那儿聊聊天。

这种情况也同样发生在其他行业当中:工程业、销售业,和设计业都有

类似的、对环境的依赖关系。当然,这并不是说外向的人会变成内向,基本的个性是不会因为工作环境而改变的,但工作环境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确有很大的影响。

反应须有度

以上的研究报告究竟说明了什么呢?如果自己创业,又怎么从上例看出会成会败呢?

如果我们不经常与人交换一下工作经验或感想的话,情绪就没有宣泄之处,如果工作只是为了混碗饭吃,这当然没什么关系,但如果我们很看重工作的话,这种情绪就很难挥之即去。一旦有电话或信件回馈时,我们常会有太过剧烈的反应。因此我们应该时时留心,不要为了一两句别人的无心之言, 而意气消沉。

更重要的是自己做老板的人所听到的赞美之词,很可能会搅得他们晕头转向。而这关键就在;由于他们工作环境太孤独,所以一旦听到渴盼已久的人声,往往会反应过度,这些外来的力量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自己做老板的人为了想得到更多的温暖与注意,常会过分重视褒贬之词。

举例来说,彼德在家工作了一早上,为一家公司作财务分析,这时候电话铃响了,另一个客户打电话来问运输的问题。本来彼德忙了一早上,研究各种资料、现金流量计划、各种数字之后,很想找人谈谈有关工作的事情, 有这通电话,他该很高兴,并借此休息一下,和人聊聊。但彼德却恰好相反, 他一点也不了解有关运输的问题,但却十分热心地试图提供所有可能的意见。他的理由是他“天生就是个喜欢替人解决问题的人”。

我们分析他的毛病,发现他有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关在家里太久了, 所以一有与人接触的机会,就紧紧抓住不放,而由于他工作态度严谨又卖力, 不愿留下自私、不负责任的印象给客户,所以纵使不知道的事情,也抱住话筒猛讲。

彼德在家工作,并非一直是孤单的一个人,他可以听听收音机,太太和小孩也会偶尔进来打个招呼,但太太和孩子虽关心他,却不很了解他的工作, 因此,他只能求诸客户;而除非他对客户的事情热心,否则他没法与他们讨论工作上的问题和想法。

实际上,彼德已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客户需要彼德的帮助,所以打电话请教他,他因渴盼与人接触,所以尽心尽力想帮忙解决他一点也不懂的问题;反而因此掉入了自己的陷阱之中。当电话挂上之后,他往往会决心下一番努力,对刚才客户所提出的事有更深刻的了解,以便下次他们打电话来时,他可以应答如流。结果,当然可以预测:这位辛勤劳力的顾问什么都学,但博而不精。而他只要深入钻研其中的任一部分,成功就在眼前了。实际上,彼德却害怕成为所谓的“专家”,因为他以为如果专于某一范

围,委托他的客户就会骤减,他怕的不是成功,而是成为“专家”。

自律对自己创业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所谓的自律,并不是要自己忙个半死。不管是自己创业,或受雇于人,督促自己好好工作都很重要, 而自己做老板时,事业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自己是否能避免漫无目的地在事业之路上游荡;如果不能紧抓住一个特定的方向,我们就无法踏上成功之路。

就彼德的情况而言,他接到那通运输问题的电话时,大可以较轻松的态

度来处理它,然而由于彼德处处想讨好顾客,所以他不但没有这么做,反而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去研究一个他原本并不了解的问题,致使自己离正途愈来愈远。

如果彼德接到这电话时,能说:“真高兴你打电话来,不过很抱歉,我对这问题所知不多。”或者:“我所知的仅是⋯⋯。”这些问题就不会发生了。但彼德却急切地想帮助客户,并继续这段谈话,他的心情简直像溺水的人抓住救生圈一样,怎么肯让客户挂上电话呢?

但他这样做,反而让双方都感到困扰,他拼命想装出很懂这个问题的样子,但客户后来发现他所提供的建议一无是处,害得他白费时间。彼德所犯的错误,就是一般自己创业、又博而不精的人最常犯的错误,他们最容易对任何事都表现出很内行的姿态。

创业的“致命伤”

总而言之,尽量不要对任何人都摆出万事通的样子,在私生活上,“万事通”也许行得通,但在工作上,这可能就是致命伤。

有趣的是,这种万事通先生,常是因为换了多次工作后,自觉得什么都会了而自行创业,完全不像教科书上所教的,说什么典型的企业家是由于想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完成某个特别的灵感,所以才离开公司的。

我们的调查显示:自己创业的人,往往有一大堆主意,不知如何着手才好,而一旦自己做了老板后,将会比从前更“多才多艺”,由于未来的前景太多,他们任由客户牵引他们,甚至离开了自己专精的领域而不自知。

这种情况正像 20 多岁的青年所发生的情况一样;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见到的,许多年轻人在进入社会时,都极端自信能以自己的性格处理一切的问题, 他们往往认为这是他们最有价值的资产。

也许,当时看不出他们这种想法有什么不妥,在 20 岁到 30 岁这个阶段中,他们的“弹性”可以帮助自己应付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各种问题,没有人会告诉他们说,他们已走入了歧途。但是如果他们是在大公司工作的话,最后总会有人提醒他们的。在大公司里,他们的职务已定,公司只期望他对这方面更专精而已,亦即对越来越小的一定范围,有越来越多的认识。然而, 如果自己创业的话,这种专精的过程,就倏然而止,而且往往会倒转过来。就我们所研究的几个自己创业的例子来说,他们就像那些 20 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很有弹性却不专精。若没人提醒的话,往往就会离正途越来越远,绩效也差,而且永不知自己错在哪里,也无法改进。

更奇怪的是,正像彼德的情况一样,他们自以为所做的,是人家期望他们做的,是人家指引他们的路,但这只会引他们走上失败之途,因为他们承受到对自己伤害最大的内推外拉的压力:内推之力源于自己不同的兴趣;外拉之力则来自与他们来往的不同客户与公司的要求。

为什么这些压力对自己创业的人来说,这么严重呢?因为纵使只是在中型的公司中,大多数员工的兴趣都会被忽视,员工只是被雇来做某种特定工作的,最好不要有其他的牵扯,以免侵犯到他人的职权。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不自知的自我约束,留在自己的领域内。

另一方面,公司里的人,也不会问他们专业知识外的问题,公司的人了解,问他们职权外的问题,他们也不见得懂,纵使给了答案,也仅是帮忙而

已;不管怎样,从他们那里得来的答案并不是绝对的,除非由主事者或外来的专家下断语。举例来说:在伯特的公司里,没有人会问他有关运输的路线或时间的问题,他和彼德读企管硕士时,都是专攻财务方面的,但由于不同的工作型态,现在客户只会问彼德这方面的问题了。

简言之,由于伯特受雇于人,所以可能危害到他工作的内推外拉之压力就消除了;而彼德却完全感受到此种压力,虽然他并不了解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追踪调查的结果显示,自己当老板的人若不能“自律”于特定的工作范围,则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向,变得博而不精,成功的机率也相对的减小了。

自己做老板的人,想要不重蹈覆辙,并不容易,但作这种努力却十分值得。首先,这些老板得记下自己与人沟通的时间长短,当然,在这个拥挤的社会,真正要独自一人并不容易,但街上碰到的朋友寒喧、电梯里遇到的熟人搭讪,或楼上的同事和你说话,都不能算,因为你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和他们谈工作上的想法,影响你行动的目标和重要的问题仍藏在你心里。家人、朋友也许能帮得上一点忙,不过也很难说,因为工作者希望的是能与同行或相关行业的人,谈论工作上的问题,我们所要的资料,就是这种与工作有关的谈话时间的长短,不管是面对面、通电话,甚至以信件来沟通都可以。

结果我们发现自己创业的人,与人做工作问题上沟通的时间,都非常短。40%以上的老板平均每天花在这种沟通上的时间,还不到 35 分钟;当然,有

些人需时多,有些人需时少,但 35 分钟对一般人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对工作努力的人来说,花点时间与人分享自己工作的想法,并不是奢侈或仅为了方便而已,而是一种需要,这些人至少该找一个同事倾谈,并且要防范自己对这位同事会反应过度。长期缺乏社交的生活不仅会使我们觉得孤独,更容易使我们失去方向感。当我们情感上很渴盼与人沟通时,任何与工作有关的接触,都可能会影响我们,使我们走向新、却未必是对的方向。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决定自己的方向,并持续地努力下去是必要的,但这并不表示以后不能改变它,这个世界非常需要有新发明、新想法的人尝试各种新方法,然而,每个方法都该在放弃之前多试几次,等到最后这些有新想法的人真正发展出某种专门兴趣时,他们就不会被心理上孤独、想与人沟通的欲望误导了。实际上,这些自己创业的人,应该在与客户谈话,而感到自己太过兴奋、焦躁时,停下来想想:“我这么尽心的和他谈这个问题,只是为了解除自己一时的寂寞,还是真的对这问题有兴趣,以后也想走这条路呢?”这个问题和答案就可以让一个人了解自己真正的工作兴趣所在,因为不管工作范畴是什么,一个人很难持续做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但实际上,锲而不舍却是成功最主要的关键。

肇因于时间、精力和脑力的失败

一旦上述的谈话结束,自己做老板的人又独处之后,可以做个小小测验, 看看刚才的谈话究竟对自己的事业有没有帮助。方法很简单,只要看看刚才谈话结束后,自己有多疲累就可以了。如果所谈的事是自己所了解或有兴趣的话,应该感到自己很平静,而不紧张。如果所谈的并非自己专精的范围, 或甚至一点兴趣也没有的话,就会觉得自己疲累不堪了。

这种道理很简单:当人必须对所知不多的题材发表长篇大论时,就很容

易疲劳;相反地,如果他们对所谈的事物越了解,就越不会觉得疲累。因为使人疲惫的并非谈话本身,而是对谈话内容一无所知所带来的紧张。如果与人接触的欲望常迫使创业的人进入所知不多的范围的话,他们的事业就岌岌可危,每次的谈话不但不能振作他们的精神,反而使他们更疲惫,几次下来, 他们就会受不了,觉得自己筋疲力竭,甚至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焦虑不安了。

在我们的报告中,自行创业者发生上述情况的,是受雇于人的职员发生的 4 倍,而其中,又以像彼德这样多才多艺的“万事通”,最容易发生此种问题。当然,只要努力工作,自然会觉得疲劳,但这只要休息、娱乐就会好, 和那种“精疲力竭”的疲惫是不同的。

虽然许多老板抱怨员工偷懒、不卖力工作,但实际上,据我们调查,每一行每一业都有许多热爱工作的人。而自行创业的人,工作量不见得就比受雇于公司的职员多,虽然他们自称工作得更辛苦,但事实证明,双方每周平均的工作量却大同小异。

如此说来,这两种人所感受到的疲倦应该是相等的了,但事实不然,自行创业的人常会更觉得辛劳,原因显然不在于工作,而在工作方向太多太杂, 以致浪费精力,尤其碰到自己不太了解的事物,而想摆出专家的姿态时,就会更紧张,也更没有安全感,日日如履薄水,最后终于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崩溃。

对于自行创业的人而言,“精力”是最重要的资产,因此一旦发生上述“精疲力竭”的状况,就该立即探究原因,找出答案。许多创业失败的人, 都用各种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例如,许多人爱说:“我是因为资金不足才失败的。”不错,有一些人是因为资金不足而失败,但更多的失败,是肇因于时间、精力和脑力的滥用,这种一人公司的老板,每多和一个客户接触,就多出一项杂务,不但所有的资本无法使这些杂务圆满进行,而且既然不能专精于任何范围,这公司反而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小公司必须大刀阔斧的改革,把一切不必要的分枝去掉,否则新枝不断地生长,旧枝又不去除,最后, 树干一定会因为支撑不了而倾倒。

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方法,不但使我们能与人适切地讨论工作问题,又能避免碰到自己不专精范围时的困窘:那就是当你与客户讨论自己专业的知识时,态度越严肃越好,但当话题转为自己所不熟悉的范畴时,就该把态度放轻松,甚至可以说说笑笑。这个方法不但能使人适切的相互沟通, 也能避免那些因太过孤单而渴盼接触的人不智地乱发表意见。

当然,如果你对某个不熟悉的范围,愿意深入研究探讨的话,自然不必照这个方法做。其实只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也许就能开创新前途。不过一定要搞清自己不是潜意识下,或为心理因素才如此, 而是在神智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为了职业上的因素如此做的。我们在本章中所讨论的问题一定要好好牢记在心,不要欺骗自己。要时时问自己:“我做这项工作,是因为它对我长期的事业利益和目标有好处,还是只为了要解除自己一时的孤寂,所以对任何与工作有关的接触都一律来者不拒?”

简言之,多才多艺当然很好,但也常给自己创业的人惹来麻烦。任何能打断他们长久孤独工作状态的客户或朋友,都可能改变他们的工作方向,致使他们一事无成。因此,如果他们真想成功的话,最该注意的就是放松自己, 欢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