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最佳接班人

一般人总认为五六十岁的人该清心寡欲,这种印象其实是错误的。的确, 有些欲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但有些欲望反而会更强烈。从我们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主管的成就越大,就越想把自己的经验和秘诀传授给年轻一辈的部属。

但是主管和部属间相互的猜忌,以及跳槽的顾虑,造成了沟通不良的问题,使得主管产生了极大的挫折感,而部属除了学会谄媚奉承之外,一无所得。

部属的职层低,所以对这种情况比较无能为力。这时候,身为主管的人就该领头,设法逐渐改善这种状况;他们必须了解,这样做不但对部属有帮助,对他们自己也有极大的好处。我们希望在这简短的一章里,能指出培育接班人这个问题成败的关键所在。

主管的某些特权

如果主管要部属听他们说话,首先该注意自己所说的内容有没有启发性、是不是有用、值不值得听?可是这些年逾 50 的主管,都没有先检讨自己, 反而认为自己有唠叨的特权。只有少数的主管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把谈话的重点放在公务上——例如公司的本质和业务的运转等等;但纵使如此,他们谈话中仍掺入不少废话和牢骚。

这些主管往往认为,他们辛勤工作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拥有一点说话的特权也是应该的。更何况帮助部属本不是他份内的事,他额外地做这份工作,自然该有些酬报。虽然他们不能确定自己的忠告是不是真的对听者有帮助,但至少表面上都显现出这种姿态来,一位经理人就表示:“我累积多年的经验还会有错吗?它们自然是非常有价值的!”接着,他理直气壮地强迫膺选为听众的部属听他对公司的怨言和不满。更有趣的是,他还认为这些言论内容丰富,能“彻底透视企业问题”呢!结果恶性循环,牢骚发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有权发牢骚。

而另一方面,部属根本不爱听这种唠叨,听半天一无所得,只是白白地浪费时间而已,因此他们决心设法取得一些其他的报偿。事实上,建立这种关系不但没有好处,甚至会演变成恶意的相互利用,比没有关系更糟!

主管想与部属建立友善的关系时,最不该犯的错就是在称赞某人处理某件事的方法之后,又迫不及待地说出“要是我来做的话,会怎样怎样处理” 的话来。这种马后炮会使部属认为,主管因为没插手这件事而感到不安,甚至害怕部属的能力会超过自己,才借这种话来夸示和炫耀自己的阶级与权力。一般人只有在失败的时候才需要别人帮助,并希望旁人提供建议,但成功时,没有愿意屈居人下的。

所以,主管特别要避免上述自我中心的行为,并且要谨慎选择聆听他个

人、职业及公司秘密的对象。这是教室和办公室中教育气氛差别的最大之处。在教室里,老师有教无类,不能挑选学生,但如果学生表现不好,他可以把责任归于父母、社会、电视、其他学生或从前的老师,所以承受的压力较轻; 但是如果部属表现不佳,公司的主管就难辞其咎。毕竟学生和老师一周才相处几个小时,而主管和部属相处的时间,却至少是几小时的十倍,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部属的短处根本不能作为失败的借口,同事更不会因此而原谅你。亚瑟最后对其他八位合伙人辩解自己失误的原因时,终于脱口而出:“泰德把我害惨了,他告诉我不正确的消息,害我判断错误。”其他合伙人听了他的辩词,不但没有息怒,反而火上加油,其中一个非常生气地问: “而你竟会听信他的鬼话!”另一个接口说:“哦!那是谁的错呢?”亚瑟后来表示:“根本没人要听我的解释。”

有意培育接班人的主管,只要肯用点心,往往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开始,这些主管就会让某一年轻部属知道自己喜欢他的陪伴,但除此之外, 他们也会告诉部属,这种陪伴还有另一层深义。一位主管在重要客户快来的前几分钟,告诉得力的助手说:“看我做一次,比一千句话都有用。”另一位主管也有类似的意见,他告诉助手说:“我太忙,恐怕没有办法一步一步告诉你该做什么,但你只要在场,也许就会学到一点东西。”

当然,除了观摩之外,有时让部属亲身参与会更具好处。一位主管就告诉部属:“一定要亲自做,你才能学会。所以这一次到客户那儿,由你来和他谈。”部属一听,马上显得紧张起来,主管带了他 10 个月,从来没让他独挡一面过!“别担心!”主管保证:“你知道该说什么,而且万一有什么困难,我就在旁边。”另一位主管也让手下的经理实地参与,他告诉经理说: “通常给高阶经理人的报告都是我写你看,这次你来写写看。”

我们早先曾经提到,培育接班人并不是一蹴可几的,因为主管与部属双方都还有许多必须学习的地方。举例来说,人们需要花费一段时间,甚至一段很长的时间,才会了解他们已同时被授与责任和权力。一位部属描述自己的经验说:“许多次公司曾想给我权力,但到中途又把它收回去了,我根本不知道他们这次是不是真的会让我放手一搏。”四年后,他终于成为公司的总裁。

培育接班人的技巧并不能速成,所以部属可能要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才能在事业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试图加快这个过程,后果常常很悲惨。有趣的是,往往是部属,而非主管试图加快这个过程的进展。美国人往往急切的希望事业有成,结果反而贪多嚼不烂,不但使主管失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毁了自己的前途。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发生在非常有说服力的人身上,他们可能不耐烦长等,且忽视了公司运作的复杂性,认为自己有能力掌权,因而提出种种动人的理由,要求主管让自己执行重要的计划,结果却惨遭滑铁卢。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种失败也可能是好事;如果这些人能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了解整个公司上上下下各阶层都很重要,那么日后自己成为主管就会更加小心。此外,我们一再地发现,只有外行人和低阶的工人认为现代企业的经营是简单而容易的。

该冒险时不妨冒险

主管最感惊喜的时刻,莫过于面对难题时准接班人能妥善应付,解开困

境,做得比主管期盼的还要好。我们的调查显示,事业舞台上的人,往往会有很大的潜能,单看自己如何去开发这种潜能罢了。

企业家都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财务资产、如何冒险、如何投资。虽然并不是每一次的赌注都会赢,但事前的分析、计划,总能帮助他们找出最容易成功的一条路来。而且大家都没有未卜先知的水晶球,所以执行时就必须谨慎小心,以便随时能更正错误,弥补损失。

同样地,投资冒险并不只限于公司的财务方面,也可以用在人力资源上。我们把金钱投资在厂房、设备上,更该把时间投资在得力部属身上,两者相辅相成,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这两种投资都需要耐心,都有许多相似之外, 而且也都值得尝试。

如果我们的资本(时间、知识、精力)选对了投资对象的话,将会有极优良的效果。哪一种部属最值得这种投资呢?虽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从我们的研究中,可以归纳出培育人才的几个要点:第一就是接班人的年龄不该和主管相差 20 岁以上,要注意我们是在讨论一种投资,只是重点在个人身上而已。除了少数的特例之外,25 到 30 岁的年龄差距已经太大了。也就是说,50 到 65 岁的主管所找的接班人至少要在 30 到 45 岁之间才行。

不过通常 30 多岁和 40 多岁的部属之间,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事实显示,

五六十岁的主管在这两者当中较喜欢年纪长些,也就是 40 岁这个年龄层的部属建立师生关系,而且这样也较容易成功。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第一, 当主管想培育某个部属为接班人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密,而加在部属身上的责任也就越重,此时,40 多岁的部属较能圆满地应付这种情况。30 岁左右的人说的比做的多,也较 40 岁的人喜欢说服主管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他们工作的重心往往在自己身上,如果成功,也是他自己个人的胜利,是用来向人夸耀的。而 40 多岁的部属却把提拔自己的机会,当作是自己这些年来的努力所获得的肯定,虽然值得骄傲,但仍要更努力才行。一位经理人指出了这两个年龄层的不同:“年轻(30 多岁)的部属想得到别人喝彩,而年长

(40 多岁)的只想好好的干!”

主管选择年长部属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比较知道感激。在第四部分中, 我们了解了许多很有才干的人,进入 40 岁到 50 岁这个阶段,往往会有疏离感,因而需要更多的回馈——尤其是赞美——来肯定自己。另外,40 岁这个阶段的部属,和五六十岁的主管之间,常常有一种亲密的联盟关系,只可惜这种关系很少被好好利用。

其实只要主管和部属能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双方都会得到极大的收获。而这种关系又建立在双方的需要及对另一方的尊重上,在不拘形式、弹性极大的情况下,才会有最佳的效果。如果硬要把双方以特定的形式连结起来,不但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反而会招来怨恨。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处事方法,勉强别人用你的方法行事,事实上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一位主管说得好:“我现在了解了,如果太挑剔,每一个细节都要过问,是无意义的。每个人有每个人做事的方式,只要最后目的达到了,那一个方式都是可行的。”

选择适当年龄层的部属来做接班人,并不表示就此可以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并非就此会成功,这点我们可以从亚瑟和玛丽的例子中看出来。主管必须了解能力好和能力差的部属的区别。我们所举例子中的主管,在这

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无法区分才能和“紧张”的差别。

有些人由于紧张而拼命工作,表面上看来这些似乎是好事,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紧张是由于对四周环境的敌意所引起的。所以主管若不能分辨出部属究竟是因为很有才能,还是由于紧张才努力工作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错误。

举例来说吧,尼尔也是亚瑟法律事务所的一员,当他一个人独力工作时, 万事都很顺利,但只要一想到他的同事,纵使他们不在身边,他也会觉得压力太大而受不了。同事的影响缠着他,折磨、消耗他的精力,他不能甩脱他们的阴影,他们是可怕的竞争对手,他绝不能让他们超越自己半步。

对某些人来说,有几个竞争对手反而可以刺激自己,使自己更努力;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自己工作的原动力就已经非常强大了,如果受到其他竞争对手的压力,他们反而不能专心于手头的工作。纵使办公室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对手的阴影也会时时笼罩在他们心头,不肯放过他们,成为一种折磨, 也因而使他们产生无止境的恶意。

注意“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

亚瑟却不了解这点。他注意到尼尔很紧张,但他以为这是才智急欲谋求发泄的结果。亚瑟也注意到尼尔老是像小孩一样地跑来,要亚瑟不停地称赞他,而不管有没有得到赞美,他又会转移方向,且愤怒地表示:“我才不需要亚瑟或任何人的意见!一开始我就不该问他的!”

玛丽的两个部属也有这种不稳定的状况,而她的结论和亚瑟一样。以为部属是因为工作太努力了,所以才会显得紧张。其实,这些部属之所以会紧张,是由于他们非常恐惧自己在残酷的竞争下落败,所以决定不择手段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纵使用投机取巧或毁灭性的手段也在所不惜。

亚瑟和玛丽不但不了解这点,反而还十分看重这种部属,时常提拔他们, 让他们有许多升迁的机会。而这种人也利用这个机会打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进谗言等等。虽然亚瑟和玛丽感觉到他们太不稳定,并没有选择他们做接班人,但后来膺选的泰德和露易丝,也好不到那里去。

现在,我们可以提出这章中最重要的问题来:“究竟谁是最佳接班人?” 答案当然不是泰德、露易丝和尼尔这几种人。事实上,表面富有竞争力的人, 往往并不是最佳人选,反倒是那些默默努力、赢得敬重的人才最适合。玛丽和亚瑟的办公室里,至少都有一位以上这样的人,他们常常被忽视,但只要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他们就会胜任愉快。

亚瑟和玛丽在选择接班人这个问题上,犯的是典型的错误,他们忽略了沉默苦干的部属,而选择了和他们较亲近的人。究竟他们看中了泰德和露易丝的哪一点?他们的答案是:泰德和露易丝既聪明又努力,不过这并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这两个部属是天生的交际家,和他们相处十分有趣,而且他们也了解如何在适当的时机奉承他们的主管,甚至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信口雌黄。

在调查的过程当中,不论公司大小,我们常为公司错选接班人的现象而惋惜。后来我们逐渐发现,这些主管选择的不是学生,而是心腹;是能相互娱乐的朋友,而非前来学习的接班人。而等他们发现这个事实,往往已经太迟了!因为这种关系的形成,通常要花上几年的时间,而一旦形成,纵使发

现裂痕,也很难再改变。亚瑟就这么形容自己和泰德的关系:“我们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啦!”玛丽形容自己与露易丝的关系更是一针见血:“和她相处这么久,我已经在她身上投资不少了。”

主管应该一开始就弄清楚这种师生关系的本质,以免选错了这种人力投资的目标,而回头已晚,搞得无法收拾。他们应当了解,使自己很愉快的心腹,往往不是好学生,而奉承他们的人,根本听不进他们的“教诲”,只会背地里向同事批评主管的愚蠢罢了!不过,很多主管虽然了解这点,还是盲目地听从自己的直觉,让只会阿谀的部属牵着鼻子走。我们认为这是十分不智的。如果主管需要娱乐,该去电影院;如果要听奉承的话,也不该由替他们工作的部属来说。

最后,我们又回到接班人问题的症结——接班人离职的问题。主管必须了解,所有的明星学生都有可能离开,而这对接班人的培育不应有任何影响才对。因为不论对主管自己或对整个世界来说,培育的过程都比结果重要得多,如果接班人不幸跳槽他去,也该马上寻找下一个接班人,而不该只是痛苦怨恨,觉得被部属遗弃了。一位成功的主管说得好:“我的经验被从前的部属散布到各方,流传得越来越广。”

最有趣的是,成功的师生关系下的主管与部属,往往是完全不同的典型, 所以常被视为“奇怪的一对”。而在这种例子里,主管很少称赞部属,部属也不善于交际,只是努力耕耘,不问收获。

主管是否找对了适合的接班人,可以从下面的指标看出来——如果选错了人,主管会感觉到自己并不愉快,只是一味地付出,却得不到回馈。如果有这种现象的时候,就该心生警惕了,因为自古到今,教学相长是永不变易的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