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化学创造能力及其养成
化学创造能力是进行化学创造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例如发现、发明新的化学事物和新的化学知识经验,发明新的化学方法或者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化学问题等等)的能力,是一般的创造能力在化学研究和化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研究一般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化学创造能力的养成有着现实的意义。
对于化学创造能力来说,除了包含化学知识技能、化学观察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化学思维能力、认知策略、认知风格和元认知能力等智力因素外, 它还包含着兴趣、爱好、价值观、动机、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
知识经验对于创造能力的意义值得注意。著名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西蒙认为,任何一种专家的知识量差不多都要达到 5 万—10 万个组块。他还根据实验推算,任何一个专家要获得这些知识都不得少于 10 年①。他认为:“直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通常所说的科学上的偶然发现,对专家来说却不是偶然的,是他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到了当前的情景。”②他强调:“无论物理直觉还是化学直觉,都是以广泛细致的物理、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各方面的知识就没有直觉。”③
创造性活动是有高度选择性的尝试错误过程,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
② 张蓁: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教育研究,1991 年第 1 期,第 46 页。
③ 邓如陵:创造性学习中的灵感思维,教育研究,1991 年第 5 期,第 34 页。
① [美]司马贺著,荆其诚、张厚粲译: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第 1 版,
第 105 页。
② [美]司马贺著,荆其诚、张厚粲译: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第 1 版,
第 109 页。
③ [美]司马贺著,荆其诚、张厚粲译: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第 1 版,
第 127 页。
上进行的。过度学习能使学习者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达到能自动重复和概括化的程度,从而使学习者在创造活动中能得心应手,不受材料的束缚,灵活地应用材料,把它们变成新颖的东西。因此,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鼓励学习者过度学习,对创造能力的形成是有益的。
上面所说的知识经验中,包括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成分。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关键因素。良好的直觉思维能力、灵感思维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求同思维能力,都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对学习者进行创造策略和创造技能(例如拓宽问题、分解问题、类比、“脑力冲击”、转化、变形、假设等等)的训练,鼓励类比和自由联想,鼓励大胆地提出主张,鼓励使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学习者在今后的问题解决中能找到新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受到不少人的重视。
但是,实践以及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过度学习和创造技能训练并不能保证形成化学创造能力。对于创造性活动来说,思维的批判性和观念的创新, 利用定势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在解决新问题时,运用以前解决问题的相同方法或方式的倾向就是定势。学习定势是有效地解决类似问题的普遍能力,是针对新问题去利用过去经验的方式。定势可能促进类似问题的解决,但也可能形成僵死的模式,使人因循守旧而失去创造性。中断解决问题的尝试,进行批判性思维、反省思维、改变观点或看法, 或者把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再来解决,都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取得创造性成果。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动机、顽强的创造意志(毅力)、执著的探究精神、轻松自信的心态等非智力品质,在形态上有时表现为创造心理及其平衡能力、创造活动动力、创造活动耐力、灵敏性、反败为胜能力等,它们对于创造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形成和发展化学创造能力,应该重视这些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创造精神是创造能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它表现为探索和革新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献身事业的精神、为社会服务和为人类造福的精神等。从心理成分来说,创造精神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 3 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指对创造活动意义的了解和评价, 情感成分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 3 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创造精神这个统一整体①。
为了培养化学创造能力,必须重视创造精神的培养。培养创造精神应该先从培养创造意识开始,其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要注意培养创造的自信心,激发创造热情,在化学创造实践中磨砺创造意志、优化创造品质, 要注意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以此作为正确指导创造活动的思想基础。
此外,适宜的环境(社会的和家庭的、教育的和活动的)以及和谐、协调、配合默契的群体,对于创造能力的养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化学创造能力是在大量的创造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和探究—发现过程中,常常闪现创造智慧的火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创造的因素。从养成化学创造能力的角度来看,采用问题解决法、探索—发现法等化学学习方法,开展化学小论文、小实验、小制作等化学课外活动,都是
① 段继扬:试论创造精神的构成与培养,教育研究,1991 年第 1 期,第 42 页。
有益的、值得提倡的。